一半盖章跟社区无关
居民跑来开“钱被鼠咬”证明。南京全市目前有100多个街镇,1230个社区(村),每天都有居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找社区开具证明盖章。在座谈会上,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处长陈骏讲了一个调研时遇到的例子。他说,有户居民家的钱,被老鼠咬了,想到银行换钱。银行就要求,社区出个证明,证实钱确实是被老鼠咬的。“社区工作人员不是警察侦探,无法通过钱上的咬痕,住户家里的蛛丝马迹,调查出真相。那这个证明怎么出呢?”陈骏表示,工作人员要是不开证明,居民就会觉得敲个章又不费事儿,明显是在推卸责任。“但是,社区的章盖出去就有法律效力,最后出了问题,承担责任的不是让找社区盖章的银行,而是社区。”其实,像这种“奇葩”证明很多。“大概盖的章一半都跟社区工作无关。”鼓楼区工人新村社区居委会主任谷宁丽表示,这个章不是居民想象的盖一下那么简单,盖了章后,社区是要负责任的,如果不谨慎,可能就会被告上法庭。
流动人口加大社区用章难度。“社区是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理应掌握辖区内居民的基本情况。如果一个人长期在社区居住,房子也在社区,工作人员对他的情况肯定熟悉。而有些人租房子或者买了房子,但户籍不在这儿。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走访,经常遇不到人,那就确实没法掌握情况。”陈骏举例,不少人只在小区租住一年半载,就要求社区证明他们的夫妻关系,家庭有多少财产,有几个儿女,确实有点为难了。即使是常住人口,社区对他们的信息也不能完全掌握。“现在信息大多电子化了,还像以前那样通过上门了解完全不够,更何况,现代人都很注重个人隐私。”他表示,很多内容即使上门去问,住户也不会愿意说。“比如,月收入或者个人财产,这些敏感问题,由单位出具证明更合理。”
勉强盖了,带来麻烦不少
居委会主任差点成了被告。“社区的公章就是‘头疼章’。”一说到“万能”的社区公章,谷宁丽一肚子的委屈,“一些单位总让居民去社区开证明,不给盖章吧,他们就会闹,或者抱怨‘不就是盖个章嘛,有什么了不起的’”。谷宁丽坦言,前段时间,因为盖章的事,她差点儿当了被告。“一居民去办理遗产继承公证,公证处让他找社区开证明,证明他的父母有3个子女,于是他来找我,可问题是,我怎么知道他的父母有几个孩子?”谷宁丽说,他的父母没住在工人新村,因此,她对他们的情况一无所知。在她看来,公证处完全可以通过居民的工作单位、派出所等来查阅居民的档案,了解情况。然而,居民对此不理解,在居委会吵闹。最终,谷宁丽想了一个办法,让居民去单位复印一份履历表,根据履历表再来开证明。可没多久,一名男子气冲冲地来找谷宁丽,质问她凭什么给他哥哥出具证明,要把她告上法院。“原来这男的是这位居民的弟弟,从小过继给别人了。因为证明只写了有3个子女,遗产没他的份儿。”谷宁丽表示,这个情况她根本没法儿知道,履历表上也没写。幸亏当时比较谨慎,在开证明时写上了“根据履历表”,所以后来没被告。
社区应对办法
以“证明换证明”避免用章风险。“所有居民都觉得,让社区盖章,社区就要盖,不盖就是推卸责任。”范璐苦恼地表示,很多人来盖章不讲实话或者讲得很含糊,没法给盖章,但不给盖,有人就拍桌子、摔东西。“出了门,这个章用在哪儿,我们完全不知道,太可怕了。”为了避免麻烦,兴达社区想了个办法,以“证明换证明”。“我们给他开证明,在上面加一条备注。比如,这个章仅供到房产局办理什么业务使用,不作他用。然后要求他也写一个,作为存证。这样双方都放心。”不过,她表示,最关键的还是期待政府部门明确社区用章职责,进行“减负。”
哪些证明社区能开?
笔者了解到,目前确定社区(村)主任能够开具的证明,有居住情况、申请司法救助由社区证明生活困难、申请红十字会专项救助等事项。“比如,一些唇腭裂儿童、残疾人想要申请红十字会救助,还有慈善的救助。红十字会就要求必须由社区开证明,而这些情况社区确实能够掌握,我们就应该为老百姓提供方便。”而个人财产、婚史等情况,社区则不能掌握怎么开证明?
针对社区公章成为“万能章”的问题,陈骏透露,南京将出台社区盖章的准入事项,明确哪些事项,社区有能力证明,且法律法规明确要求社区去证明的。“目前我们正在召开社区(村)主任的座谈会,探讨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在向市政府42个部门征集意见建议,明确哪些事项必须要求社区出证明且有法律依据。“估计到6月会出台相应的清单,明确社区用章的职责范围。”
此前,有专家建议,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解决证明过多过滥问题,当务之急需要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权限设置,让公民基本情况实现共享。徐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