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土为家的蚯蚓数量锐减,无法满足家禽饲料、鱼饵和药材等的市场之需。单说以药用蚯蚓制成的干货,沪上药材公司一年需要600多吨,却一直找不到能提供货源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同时,不少农民也想开展规模养殖蚯蚓,但苦于没有可操作的成套技术。据市农科院生态所研究员吕卫光回忆,当时他正和合作社负责人以及几位专家围绕生态农业进行着一场头脑风暴,当提出何不在田里试“种”蚯蚓时,这样的想法与陶晓斌一拍即合,随即便在瀛西合作社实施起来。
吕卫光表示,蚯蚓以有机质为生,畜禽粪便、秸秆败叶都是它的最爱,2吨粪便可以把一亩土地的蚯蚓养得肥肥壮壮,岛上的不少农业废弃物因此变废为宝。同时蚯蚓是出了名的松土能手,粪便则能改善农田板结,提高土壤肥力。此外蚯蚓繁殖力旺盛,以它为饵料在田间养黄鳝,既不影响蚯蚓产量,又可多一种产出——一条以蚯蚓为核心的农业生产链条就这样形成了。
据悉,黄鳝属底栖生物,时而在水里游弋,时而钻进土里觅食,田里的蚯蚓“正中其下怀”。陶晓斌告诉记者,去年“蚯蚓田”亩产了30多公斤黄鳝,也为合作社提供了另一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