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青睐:距离近便、环境熟悉、价格低廉
山东省青岛市大山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二楼,林秀珠老人坐在暖阳照射的窗前,跟社区的老姊妹唠着家常。老人三寸金莲,虽然耳背腰弯,但声音洪亮,很健谈。林秀珠生于清末,跨过民国,现在已104岁高龄。百岁老人,独自在社区“托管”,家人怎么放心?照料中心的护理员说:“林奶奶的儿女都快80岁了,身体状况还不如林奶奶,在家里,谁照顾谁?老人来了反复讲,家里住楼上,门一关就是一天,没人说话,人年纪大了就怕没有伴儿。”刚开始,林秀珠的家人也不放心,几乎天天来看她,但一段时间之后,看到这里配餐、医疗、护理、环境等各方面都很到位,也就放心了,“原先在家里没食欲的林奶奶现在反倒更精神了,这是她来‘日间照料’的第8个月了。”而林秀珠谈到这里的生活也是交口称赞,一个劲地对着护理员表示感谢。
青岛市登州路街道延安路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坐落在居委会隔壁的楼院平房里。上午10点钟,61岁的隋香香已经开始为这里的老人准备午饭。延安路社区是在2010年办起的“日间照料”中心,隋香香在此掌勺快四年了。这些年,她早已熟悉了哪位老人不吃辣、哪位老人不吃甜……这些老人既有待了四年的常住户,也有新加入的,她一一摸索每个人的口味、脾气。
“我们社区很多老年人都愿意居家自我照料,他们既眷恋长期居住的环境和邻居,又担心子女被别人议论不孝,所以并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去。”延安路社区主任王文娟说,这几年,政府在财政、政策上很扶持,“居家养老”是未来养老模式的一个发展方向。“既没有脱离熟悉的生活环境,又能让老人享受到相对专业的照顾,收费也比养老院低廉,因此很受老年人欢迎。”
有槛待迈:用地成本高、医疗保障难、专业服务人员少、监管困难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有政府支持的,也有民营的,但都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一些问题。要真正建立起合格的社区“无墙养老院”,还有坎待迈。
用地成本高:市北区开办社区居家养老走在青岛市前列,共建成146处日间照料中心,但1000平方米以上的却仅有6处,为大山社区、同德路社区、伊春路社区、延兴路社区、广饶路社区及威海路步行街社区。以大山社区为例,面积1200平方米,床位52张,设置门诊部、餐厅、棋牌室、文化娱乐室、健身康复室、图书室等,可为300余位大山社区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社区医疗、社区配餐送餐、文娱康复等服务。
但其他社区,可没有如此幸运。厨房、餐厅在一起不足20平方米,三张餐桌,一共五个床位的休息室,再加上一个由地下室改建的文体娱乐场所,这就是延安路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的全部。“我们社区80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500人,占人口总数的近20%。听说‘日间照料’的诸多便利,都争着来申请,可是场地有限,不能够一一安排。”王文娟颇显无奈。
由于日间照料服务场地建设成本高,尤其是用地成本,对于发展成熟的老社区,想找出一块面积较大的场所建设养老机构,几乎不可能。
医疗保障难:在大山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每周都会为老人免费测量血压、做心电图,每月免费上门为60岁以上老人测血糖,门诊室有各种康复设备的便利……但是这样的条件,目前多数居家养老机构很难达到。“我们多是提供一日三餐及洗衣照料,老年人最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和较为专业的护理很难满足。”王文娟说。
专业服务人员少:大多数接受过培训、长期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都服务于养老机构,居家养老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缺口。据了解到,大山日间照料中心是青岛唯一一家依托五星级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的居家养老机构,其服务人员均来自正规养老院,养老服务水平比较专业。但大部分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多为“培训三天就上岗”。
监管困难:据了解,居家养老这一模式,一般是由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社区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但据有关人士透露,在机构运作上还存在着监管难的问题。例如在能够实现配餐服务的社区,配餐员有没有持健康证上岗,食品安全能不能保证;上门服务的护工,有没有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能实现医疗服务的社区,能不能保障行医资质等等。
发展方向:引入社会资本,提供高层次服务
“虽然近几年我们一直开拓适合老年人的项目,但仍需长期努力。对于社区养老服务深层次的需求,我们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不能单纯依靠政府、街道、社区来做,社会资本也急需要引入,让社会力量提供一些高层次的功能服务。有市场化运作,然后附带公益性的功能服务,这样会比较好。”市北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市北区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老服务等方面入手,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事业,形成了“政府搭建平台、政策扶持保障、社会组织运作”的服务机制,取得明显社会效果。大山社区是一个代表,它依托五星级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是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也是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典型范例。“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让市场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是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方向,青岛在这一领域亟须快速突破。” 胡相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