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带动
农合机构“返乡潮”
在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周村,常年在上海务工的王红走进县农商行的支行大厅,在机器上轻刷一下自己的身份证,选择取款按钮,取款申请单不用手填就从机器里“吐”了出来。这让王红很吃惊:“在上海见过的‘智能自助填单机’竟然在家乡小县城也用上了。”
洛阳市伊川县农商银行的周村支行只是伊川县农村信用社改制以来的众多升级网点之一。整洁宽敞的支行营业大厅里,自助取款机、针线盒、医疗包、挂壁电视、电子滚动屏、饮水机等设施一应俱全,和“大银行”差别不大。
伊川县农商银行董事长康凤立说,近年来,在银监部门的督导和帮助下,把银行搬到乡村、社区和企业,把金融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渐成潮流,截至目前,金融空白的村镇在全县已经很罕见。
而类似的变化在河南全省也较为普遍。据河南银监部门介绍,2012年6月,银监会在全国启动了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工程”。截至目前,仅河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全省县域增加的各类自助设备就达3600余台,布设POS终端5万余台,设置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27000多个,覆盖全省1774个乡镇、26431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3%以上,基本实现了金融支付服务“入村到户”的目标。
农合机构的“返乡潮”背后是金融精细化创新带动。以伊川县农商行为例,改制完成后,伊川县农商银行结合市场细分的特点,创新开发出为活跃农村经济推出的“兴业通”、为农村妇女创业量身打造的“巾帼情”、为农村教师专门设计的“园丁颂”等一些列金融新产品,受到了农户青睐,也大大拓展了农商行的品牌和市场。
据统计,截至目前,在创新产品和服务带动下,伊川县农商行发放的各种惠民贷款已达60多亿元,覆盖2万多户农民、近万家商户和780多家企业受益。而全省的数据显示,2013年,河南全省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比例超过4成,其中农合机构成为“绝对主力”,发放涉农贷款3831.45亿元,占全省涉农贷款的比例高达38.53%。
扶微强企
开辟农合金融“新天地”
除了深耕农村,县域众多的小微企业也为农合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济源市阳光兔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集肉兔育种、饲料研发生产、养殖和深加工于一体的企业,是河南省农业化龙头企业。2013年,该企业饲养肉兔400万只,产值突破11亿元,直接带动周边5000名农民就业,年消化小麦、玉米40余万亩,而济源全市的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才35万亩。
而阳光兔业在2006年起步时,所拥有的资产仅有几间破房和几十只种兔。“济源市农商银行最早向我们企业贷款一千元,目前已累计贷款两千多万元,随需随贷。可以说,没有济源市农商银行就没有企业的今天。”董事长段天奎说。
据了解,阳光兔业仅是济源市农商行扶持的由小到大的众多企业中的一例。济源市农商行副行长刘巧芬说,小微企业金融市场的开发与农户市场类似,主要在于创新。据其介绍,为减轻小微企业的融资负担,济源市农商银行于2012年取消了注册验资费、存款证明、汇兑手续费、工本费等13项收费项目;2013年,该行又取消了跨省农信银业务手续费,每年为小微企业让利一千余万元。同年,该行被中国银监会评定为全国农村金融机构28家标杆银行之一。
来自河南银监部门的数据显示,金融“补血”助力中原小微企业崛起正在成为河南经济的一道亮丽风景。截至2013年底,河南全省小微企业累计贷款数已位居全国第三,近1500家小微企业在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成为大中型企业,其中由农合机构金融支持的小微企业达17万余家,贷款余额达2285.9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总额的36.49%。
助力县域承接产业转移
实现“一行富一县”
位于豫东的太康县人口过百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2008年,太康县一般预算收入为1.2亿元,税收所占比例不足10%。可如今,该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7亿元,税收所占比例超过70%。而这60%多的税收增长几乎全部得益于产业集聚区的工业发展。
太康县是河南众多农区县的缩影。近年来,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在全省建成了180个产业集聚区,其中多数位于县域。
河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河南全省产业集聚区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19.2%,占全省56.7%;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长23.5%,占全省58.3%;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1%,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7%,比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而作为县域金融的主力军,农合金融的潜力得到大量释放。
万利源棉业有限公司是太康县产业聚集区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原来年产能约3000锭。2011年入住太康县纺织产业园后,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装备水平,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企业管理,年产量达20万锭,单机生产量位居河南省第一位。万利源的入驻也吸引了纺织、印染、制衣等相关企业前来投资,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棉业产业链。“太康县农信社从2001年就开始对我们扶持,目前已累计向我们贷款近四千万,占企业全部流动资金的60%。每当企业遇到资金困难时,农信社总是雪中送炭,帮了大忙。”万利源财务经理郭荣田说。
据太康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理事长王培学介绍,在太康县的产业集聚区内,农信社的金融支持几乎覆盖了所有入驻企业,贷款额度位居各类金融机构的首位。
“以产业集聚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农合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转型的互动性也越来越强。”王培学说,截至2013年底,太康县农信社新增贷款余额占全县金融市场份额的4/5,这也直接带动全社各项贷款余额较2011年初净增加了15.61亿元,金融市场份额提升至75%。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河南全省有农合机构金融支持的产业集聚区达164个,企业客户2830家,贷款余额286.29亿元,有效发挥了金融在县域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杠杆作用。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