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言论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06月10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析评论
传统乡土文化期待“老树逢春”
  □翟永冠 

  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乡土文化渐趋式微,农民的正常文化需求难以满足,而地下宗教、陋习等则趁虚而入。据了解,尽管基层政府普遍比较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却遭遇缺人缺钱缺路子的尴尬。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政府引导与市场撬动要形成合力。

  村庄文化味由浓变淡

  令农民心理失落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很多农村的公共文化生活也有不同程度的衰落。在市场经济大潮刺激下,传统村庄文化体开始瓦解,传统乡村美德受到挑战,村民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为宗教传播提供了土壤,也滋生了一些思想文化上的陋习。

  在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黄庄村,提起今昔生活对比,60多岁的村民吴奎全不讲生产方式变化,不谈收入增加,而是对乡村文化的衰落和传统美德的消失痛心疾首。“原来我们这里是个文化重镇,流行剪纸。闲的时候,村里的大姑娘小伙子一起比比谁的剪纸最漂亮,热热闹闹的,也增进了乡邻感情。现在会剪纸的没几个,这些好传统都丢掉了,不孝顺老人,不讲诚信,吃喝嫖赌等这些怪毛病倒出来了。”

  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上个世纪90年代,当地活跃的民间戏剧团大大小小有几十个,农村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请剧团来演上一场,场面十分火爆。爱唱戏的农民也很多,没事都喜欢“唱上一嗓子”。当地一家锡剧团团长、退休老师凌全福介绍,这些年唱戏的农民越来越少,后来几乎没有成行的剧团,传统的《珍珠塔》《金玉奴》等大戏,农民十年也看不上一场。

  在河北曲周县小弟八村,村支书张敬云对乡村人际关系的日渐疏远非常不适应。“以前东家串门西家聊天,乡里乡亲比亲戚还近,现在门也不串了,闲聊也没有了。原来年轻人不孝顺邻居还能评评理,干部也可以教育,现在青壮年出去打工,谁还管你那个?”

  伴随着公共文化生活消失的,是宗教在乡村加速广泛传播。在河北省南部地区,一路上有很多乡村都建有教堂、庙宇。一位村支书介绍,宗教在农村的影响力在持续增加,原来信教的大都是妇女和老弱病残,但近些年来,中青年教众开始增加。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表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优秀文化的传承,随着经济发展和村庄分化加剧,村庄文化共同体日渐瓦解,农村公共文化生活渐趋式微。传统文化对社会人际关系调节的作用削弱,传统的美德也在消失。

  缺人缺钱缺手段

  制约农村文化发展

  专家认为,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传统文化的凋敝和消失有一定合理性。但作为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根基,凝聚村庄共同体的精神力量,乡村公共文化衰落无疑弊大于利。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缺人、缺钱、缺手段三个方面。

  河北省巨鹿县小吕寨村村民王振飞介绍,以前过年前的腊月里,村里就组织青年男女演节目排练戏,但现在很难,因为多数村民都在外打工,凑不齐人。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徐行表示,传统的村庄公共文化活动往往有村民自发组织,以本地的青壮年为主力,形式十分丰富,参与者几乎囊括村内所有人,强化了村庄内部交往网络,使传统的农村成为一个严密的共同体。随着劳动力大量进城,青壮年农民大量流入城市,长期在外地使他们很难对村庄的强烈认同和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关心,农村“空心化”瓦解了乡村文化生活的完整和顺利传承。

  近年来,由于一些地方只重视经济建设,导致在农村文化方面投资不足。浙江省台州市委书记吴蔚荣和河北磁县县委书记李德进等人表示,个别基层干部忽视了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最后,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留下了障碍。同时,由于投入不足,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尽管国家近年来筹资建设农家书屋、健身广场,但利用率较低,农民并不十分买账。

  比缺人缺钱更无奈的,是缺手段和路子。在天津,一位镇党委书记回答如何搞好农村文化的问题,在思考了十几分钟后他无奈地说,乡村文化如何建设,理论上我们没有搞清楚,实践上更是缺乏有效路径。而农村文化市场则面临发育不足、管理不善的问题。

  政府引导加市场推动

  重振传统乡村文化缺一不可

  许多基层干部群众和专家认为,传统乡村文化是村庄共同体的精神支柱,具有重要的社会调节作用。尽管时代在变,在传统乡村文化倡导的一些优秀文化,比如孝道文化、诚信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针对于此,他们建议,乡村文化建设应该得到更多重视,在此基础上,政府引导与市场撬动要形成合力。

  在河南省滑县农村新社区,每年正月由政府组织民间文艺汇演,春天搞农民运动会,10月份有爱国知识竞赛,年终还进行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滑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办公室主任董莹说,新社区刚建立时,邻里矛盾比较多,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陋习盛行,政府部门通过主动策划,引导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移风易俗的效果非常明显,很多面临失传的农村戏曲也得到了传承。

  最近两年,河北省曲周县白寨村每家每户都由村集体出资订阅了河北日报、河北农民报等报刊,村民从中开拓了眼界提升了素质。党支部书记王孟堂说,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政府引导,村乡两级政府在第一线。要通过“城镇化”推动乡镇文化建设,加快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步伐,使基层文化建设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迅速改观,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和农民,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

  河北省邱县的农民“青蛙漫画组”是一个拥有上千名农民会员的农民漫画组织,作品几乎囊括了国内漫画界所有的奖项,然而这些质朴的农民在攀登艺术高峰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困惑:这么好的东西咋就卖不出好价钱?

  邱县当地一位领导坦言,政府的财力支持很有限,漫画组更缺乏与市场对接的人才,营销手段和营销思路跟不上,缺乏社会资本强有力的注入。“只有经济效益上来了,农民漫画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人才队伍才能绵延不绝。”为此,邱县正与文化部门沟通运作农民漫画节等活动,向社会推介和营销邱县农民漫画。

  一些专家认为,农村文化产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找到比较优势、找准切入点,将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广大农村文化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有了发挥比较优势的切入点,文化产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演艺、手工艺、培训、节庆等等,都是发展文化产业较好的切入点。

  另外,鼓励民营经济投资文化产业也是振兴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发农村民营文化产业,应建立公开、透明、非歧视的农村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放开农村文化市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专题报道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沪郊经济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市场资讯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秸秆如何走出“中国式禁烧”怪圈?
“网购热”呼唤“快递下乡”
传统乡土文化期待“老树逢春”
东方城乡报言论观点B07传统乡土文化期待“老树逢春” 2014-06-10 2 2014年06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