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热点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05月13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浙江以文化礼堂构建农村“精神民生”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近年来,浙江顺应广大农民期待,围绕“文化殿堂、精神家园”这个核心,在全省农村建成1300余家文化礼堂。这些礼堂建在村头,由群众当主角,传播最朴实的乡土文化,成为农村新的文化地标。

  ●打造“五有三型”文化礼堂,引领农村发展新阶段

  口袋鼓了,脑袋空了,精神瘪了,歪风盛了,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并不鲜见,其重要原因是农村文化阵地的缺失。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9年居全国省区之首的浙江率先意识到这一问题,在2012年初,临安市率先试点,以“两堂五廊”为标准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两堂”指行礼的礼堂、学习的讲堂,“五廊”指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

  在此基础上,浙江各地结合自身特色,建设了一批“五有三型”(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的文化礼堂,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我当书记20多年,从没碰到过一件事情是全体村民无一反对的,文化礼堂破了这个例。”慈溪市崇寿镇傅家路村党支部书记陈沸沸说,“在农村,教会有教堂,念佛有佛堂,大户人家有祠堂,共产党没有堂,咋办?要建文化礼堂。这事一表决,全票通过,看来真是一件顺民意得民心的事。”

  去年底傅家路村的文化礼堂落成,开放前夜,500多名村民涌进乡风文明馆参观,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多。陈沸沸说,现在,村里人气最旺的就是文化礼堂,这里成了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场所。多了一个阵地,少了一桌麻将;多了一些交流,少了一些埋怨;多了一支队伍,少了一场纠纷。

  为了记忆乡音,留住“乡愁”,不少农村挖掘出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西夏村的精神印记,珍藏在一条“金龙”上。这个村有舞龙的传统,村里后辈都知道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舞龙精神”,这样的信念也被当做家风世代传承。

  一年多来,1337个农村文化礼堂遍及浙江农村,村民们在这里举行民俗活动,学习传统文化,培训农业技术。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燕说,文化礼堂已成为台州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村民安放心灵、寻找归属和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说,农村文化礼堂的一个重大功能变革,就是整合了各种文化资源,建成了一个集思想道德、文体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基层文化资源分散、内容单一,各自为政、利用率低的问题。

  ●队伍、机制、内涵“三轮驱动”,实现文化礼堂发展可持续

  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浙江围绕目标定位,强化内容建设,推动教化教育、乡风乡愁、礼节礼仪、文化文艺进礼堂;坚持设施建设标准化、运行管理制度化、队伍支撑多元化,坚持“建管用”一体化,“一张蓝图绘到底”,推进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

  郑英俊是台州市黄岩区的一名“乡村大使”,老百姓更喜欢叫他“台州赵本山”。近年来,他用方言创作了200多篇“黄岩白搭”(即黄岩方言顺口溜),内容涉及中国梦、多城同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以及有关道德、科技、计生、文明礼貌等。他以身边发生的事情作为创作素材,故事性、文学性、趣味性很强。老郑一上台,掌声笑声不断,不少经典段落还被群众广为传诵。

  像郑英俊一样,黄岩区挑选培育了268名“乡村大使”,常年活跃在各村的文化俱乐部。浙江也在全省建立了管理员、文化骨干、志愿者三支队伍,从而有力推动了中央、省、市有关方针政策在农村地区落地生根,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礼节礼仪是培育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在重建礼仪礼节上也做了不少文章:春节祈福、重阳敬老、儿童开蒙、少年成人,一系列礼仪活动让农民群众感受了传统魅力。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高士明教授认为,重申礼仪的目的就是重温日趋淡漠的人际关系,让乡村社会有情有义。

  新娘入门、夫妻拜堂、掀盖头、向父母敬茶,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新美村的一对新人姚琪和浦鸿燕今年在文化礼堂完成了传统的中式婚礼。村支书章兴荣说,今后村里的文化礼堂还会举办更多的传统婚礼,让传统文化代代相承。诸暨市浬浦镇梅西村去年重阳节在新落成的文化礼堂里摆起24张大圆桌,共庆重阳佳节,72岁的老人杨昌富说,全村老百姓从来没这样高兴过。“优秀文化传承是深入骨髓的‘基因’,利用文化致远历久弥新的特性,可以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诸暨市委宣传部长杨元清说。

  门球、广场、戏台、回廊……台州市路桥区管前村文化礼堂的文体设施一应俱全,其前身却是一座显应庙。昔日的“佛香袅袅”,变成了今日的“红旗飘飘”,当初阻挠施工的群众也都积极来礼堂参加活动。72岁的村民於祖礼说,造好以后老百姓再没有来烧香了。

  路桥区连续5年,每年投入1千万元建设文化礼堂。区长徐仁标说,文化礼堂带给路桥三个明显的变化:一是丰富健康、接地气的文化让村民乐在其中,农村原有的一些低俗文化逐渐失去市场;二是文化活动寓庄于谐、寓教于乐,传播核心价值,温润社会关系,把文明乡风“种”进了农民心田;三是成为政策宣讲、知识普及、民主恳谈的主阵地,成为群众工作的良好平台。

  何玲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专题报道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市场资讯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浙江以文化礼堂构建农村“精神民生”
稳定菜价 须建立综合扶持政策
善用文化礼堂 构建精神家园
中国“三农”发展研讨会聚焦乡村治理
东方城乡报热点关注B03浙江以文化礼堂构建农村“精神民生” 2014-05-13 2 2014年05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