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血脉和骨髓,一经唤醒,便能产生无穷的精神归属感。
家训,不仅是家庭文化的载体,也是千百年来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相对中心城区居住小家庭化、邻里关系较疏远的现实,沪郊农村地区通过“家训文化”以家庭责任、乡里新风传承和弘扬乡村文明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更贴切和适宜的氛围和环境,今日本报刊发的奉贤区杨王村通过二轮家训征集,活动弘扬核心价值观、推进乡村自我管理,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激动、自我鞭策的报道证明,这是一个乡村文明建设中值得借鉴的入情、入理、入脑、入心的好方法,只要精心组织、认真操作,就能起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就能促进村里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以及村里许多难事烦事、纠纷矛盾,得到有效处理和化解,尤其对于当前正在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具有很现实的推进作用和实用价值。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家训是前辈留与后人的为人处事宝典。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精深宏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彰显,在当前这个价值多元、信息充斥的时代,各种非正能量的判断带着功利的诱惑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迷失自我。因此,我们觉得,以修身齐家的“家训文化”作为切入口,挖掘先贤高超的人生艺术和智慧,与时俱进地穿越时代背景弘扬民族核心价值观,不失为一种极具生活质感和鲜活意趣的教育方法。
为了更好地培育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报将以《村事》特刊作为主要载体,开设“好民风、好家风、好村风”栏目,及时编发沪郊各乡镇弘扬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家风故事、典型事例、家庭格言等,真诚欢迎广大读者来稿或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