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帖】
@草民:大家疯狂围观和七嘴八舌的错误评论这些个别案例,着实从本质上反映出了我们国人强烈的“状元情结”和“名校情结”。
@夏花:习惯于膜拜状元的教育才会试图把状元打造成“完人”,才会容不得状元的身上出现“失败”这两个字。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考状元的遭遇更像是一剂凉茶,可以给各地对于高考状元的畸形热捧败败火,这未必是一件坏事。
【编者观点】
从当年的状元郎到今天的流浪汉,刘宁的人生轨迹,让围观者唏嘘不已。除了感叹这种从状元郎到流浪汉的身份落差,更多的人或许还为他的父母痛心,很难理解含辛茹苦培养出的状元郎毕业后,为何不能自食其力还得“啃老”?如果说之前被媒体曝出的北大才子卖肉种地、清华才子归隐佛门等“故事”有些“另类”,但至少这些个体选择都完全可以自食其力,他们的选择也不会为他人造成任何负担。相比起来,刘宁的故事却不大容易让人心平气和地接受。
从状元郎到流浪汉,这一出现代版的“伤仲永”的上演,让每个人都不得不深思原因所在。是僵化的高校教育体制扼杀了刘宁的未来吗?是不公平的社会环境荒废了刘宁四年的青春吗?说到底,刘宁从状元郎到流浪汉的遭遇只是一个极端的案例,我们无法以这个样本去衡量大学教育的成败,甚至于在衡量社会代际流动是否畅通的命题中,刘宁这个样本都是无法参照的。
为什么会从状元郎的山顶跌入流浪汉的谷底,更多问题还是出在刘宁自己身上。从刘宁自述来看,他曾经也是一个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只是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没有天才的聪慧和疯狂,毕业后又不愿意选择大多数人“结婚生子”的无聊生活,最后沦落为流浪汉。在刘宁身上,如果说社会亏欠他的,恐怕只能算是在大学期间社会亏欠他一个心理调适的空间和环境。从这个层面来解读刘宁的遭遇,我们确实没必要将之视为反抗大学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环境不公的砝码。
但无论如何,从状元郎到流浪汉这个极端样本的被呈现,还是有一定社会价值的。至少,他再一次打破了“状元神话”,再一次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告诉人们,看到了状元的开始,未必能看到人生的未来。
要避免和减少刘宁现象的发生,还需要举家庭、学校、全社会之力,齐心协力、密切配合,从学生时期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尤其是人生教育及挫折体验,从而增强其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机遇。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保持一份脚踏实地的态度勇往直前。若如此,即使最终未能实现目标,也未有辜负美好的青春。而这,也是理科状元流浪一事给所有即将毕业的学生所提供的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