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是我们尊敬的于若木同志的忌日。
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营养学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的夫人于若木同志虽已故七年了,但她那慈祥的笑脸和蔼可亲、慈母般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挥之不去。她是领袖夫人,可她极平易近人,一点官架子都没有,她关心家乡,关怀家乡人民,常说我是练塘人的媳妇,为练塘家乡做点事是应该的。真使我们深受鼓舞和教育,终身难忘。
我第一次见到于老是1988年的国庆前夕。经陈办同意,我和吴海荣、金素英三人在中央警卫局何长山同志引领下到中南海陈云同志家做客并汇报家乡情况,于若木同志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还召集在京的子女和我们一起进餐、攀谈家乡练塘的情况。当得知家乡练塘工业底子薄、经济条件差、居民就业及生活有困难等情况后,就答应给我们想想办法。第二年(1989年)春天就让陈新华(女婿)为练塘牵线办起了抽纱品工艺厂,解决部分居民就业和发展镇的经济。
第二次是1989年的夏天,于老和陈伟华(女儿)来练塘实地了解练塘镇的基本情况,顺便看看陈云旧居,我就如实告知陈云同志旧居在文革期间已被拆除,现在盖的旧居已面目全非了。镇党委、政府已多次向上级报告请示应及早恢复旧居原貌,原因是党中央早已有规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原居住房地是受国家一级保护的,不容许随便拆建的。
于老这次来练塘,还给我带来治疗胆结石的中药丸,还十分关爱地对我说,你工作要干好,有病要治疗!
第三次是1989年11月,于老陪陈云同志来到上海疗休养,住在虹桥迎宾馆。这时候,练塘镇正在编撰“练塘镇誌”,初稿已完成,但镇誌里有关“人物”这一节,主要写陈云同志出身和早年参加革命以前的一些情况,这必需要经过陈云同志确认才能刊印,这是大事。我就带着练塘镇誌初稿赶到虹桥迎宾馆,于老接待了我,我报告了来意并把镇誌初稿交给于老,请陈云同志和于老审阅。一个星期后的一天,即11月17日,虹桥迎宾馆来电话要我去一次,到了迎宾馆会客室,于老说,你送来的“练塘镇誌”初稿首长(陈云同志)已看过了,觉得可以,没什么可改的,就这样写好了。我回答说,那好!谢谢首长,谢谢于老!于老接着说,就是给你提一点,首长(陈云)讲:练塘镇好像有一棵千年古树你们没写上?我问道首长(陈云)讲的什么树?于老说,首长(陈云)讲的一棵松树是棵罗汉松,是三国时期孙权的妹妹、刘备的夫人栽的。我说让我想一想,是棵松树吗?于老说,肯定是松树,是罗汉松,首长(陈云)讲小时候还去过那地方,见到一棵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罗汉松。我说噢,我想起来了,这棵树我没见过,但听说过,千年古树罗汉松在石湖荡,不属于练塘镇地域,是松江县石湖荡镇(也叫古松镇),不知这棵古松树现在情况怎样了,我马上回去到石湖荡找一下这棵古罗汉松,拍个照片,送给首长(陈云)和于老看,你看好吗?于老讲:好的,首长(陈云)是念起这棵古松树的,说是古老文明嘛!当天,我从虹桥迎宾馆返回,带上一位摄影的同志,并请我哥徐秀良作向导,驱车到松江县石湖荡镇,在一个小学校的操场上找到这棵千年老罗汉松树,但遗憾的是,这古松树只剩下半截子树干了,听学校老师讲,在前几年一次雷击把树干上半截击毁了,那半截树干堆满土块,杂小树苗和野草丛生。我让摄影的把它拍摄下来,把照片洗出来,第二天给于老送去,于老和首长(陈云)见了照片也深感遗憾!这一天,我还把镇党委、政府给青浦县委领导的报告即:“请求恢复陈云同志旧居原貌”的报告送给了于老审阅,并征求意见,于老非常认真看完报告全文,并沉思片刻后把头抬起来,看着我说,“好啊,这样对扩大练塘的知名度有好处,对发展练塘的经济有好处。”我高兴的不得了,马上掏出笔记本把于老的二句精辟概括又暖人心的话记在本子上,激动地说:谢谢于老!告别于老回到练塘镇就把于老的话向党委、政府其他同志传达汇报,接着就向县委书记汇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1990年上半年,陈云同志旧居(练塘镇下塘街95号)按原貌恢复并对外开放,社会反响极好!
由于于老具有关爱人民、关心家乡练塘的纯真之心,又是那样认真倾听我们基层干部的汇报,那样平易近人、关心爱护基层工作的同志,真使我们油然而生敬意,并转化为敢于亲近、有话敢于直讲没有一点顾忌之情。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又有几次接触到于老的机会,都是像谈家常似的、小辈对长辈倾诉似地讨教如何把练塘的经济发展得快一些,于老也总是给我们出计谋、想办法。记得1990年年底,于老在虹桥迎宾馆请来上海市营养学会的元老苏教授(已90岁高龄)、儿童营养师黄玲玲、上海卫生学校校长王同明等人讨论准备给练塘镇上营养食品项目,并让我一起参加研讨,会后决定去江苏省常州市参观两个营养食品厂。那时正严冬季节,天气特冷,于老已七十多岁了,不顾我们劝说,一定要去实地考察,其精神真是伟大、令人敬佩!
2006年2月28日,北京传来噩耗,我们敬爱的于若木同志在北京病逝,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陨落了,使我们悲痛万分,饱含悲痛之泪,立即赶去北京吊唁,并至八宝山遗体送别!目睹为于老送别的人群中,上至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至数不清的平民百姓、幼儿园的教师……人们怀着深厚的感情,频频鞠躬,挥泪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