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社区·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浅析夏友梅先生故事的艺术特色
~~~——浅析夏友梅先生故事的艺术特色
~~~——浅析夏友梅先生故事的艺术特色
2014年02月2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到深处方感人(下)
——浅析夏友梅先生故事的艺术特色
  □倪辉祥

  入木三分的人物之丰

  故事中的人物,倘若缺乏新意,缺失性格,那么就会使作品逊色而让人感到泛泛而谈索然无味。所以说,人物的刻画塑造,同样重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能是随意的说教与不合情理的任意拔高,而是需要有入木三分的细节来丰盈。用细节描写塑造出的人物,才会鲜活灵动让人喜欢有加,这方面夏友梅显然是深谙其道,身体力行的。在他创作的一系列特点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长廊中,几乎个个都是竭尽了符合人物性格的细节之能事的。像《憨阿福三闹“大篷车”》中的憨阿福,《“大篷车”招亲》里的“巧姑娘”张巧英,《半碗阳春面》中的陈翠花,《浦东“大娘子”》里的张惠芹与陈二林,等等,哪一个不是运用入木三分的细节来塑造得丰满传神的?

  老夏所选择的诸多能让自己所塑造的人物愈加丰满的细节,并不是“拉在篮里的便是菜”的,而是凭借着他深厚的生活积累,精挑细选出来的,而且还是经过了一定的艺术加工,所以出现在他故事中的人物特别丰满鲜活、分外地吸引人,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在《憨阿福三闹“大篷车”》里,作者设置了未来丈人出题来考毛脚的情节线,塑造了处于矛盾中的一对未来翁婿的人物形象:憨阿福与巧姑娘的父亲张金发。起篇就突出了陆阿福的“憨”与张金发的“精明”。阿福因为喜欢管闲事,显得“憨头憨脑”的。作者先抑后扬,实则是为阿福的“不憨”作了反衬。憨阿福与巧姑娘的感情“像打足的气球直线上升”后,从外地采购水果回来的张金发,“头摇得像拨浪鼓”,并“骂阿福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仅仅数个生活化的细节勾勒,就把阿福的“憨”与未来岳父的“精”跃然纸上,给人印象深刻。紧接着作者又得寸进尺地突出了张金发“蛮不讲理”的“精明”——出了一道令阿福棘手的难题:要他在三天内打败大篷车,才同意把女儿嫁给他,并情愿把大篷车作为嫁妆相赠,否则“我劝你不要隔着黄浦江握手了。”这显然是一道有意刁难而很难完成的考题。阿福一听顿像“打足的气球被戳了一针”。想找心上人商量,巧姑娘却避而不见,只留了一张纸条给他,上面什么内容也没有,只说相信他、等着他的好消息。阿福“像一头跌进了浆糊缸,满头满脑糊里糊涂。”作者一开始就运用生活气息浓郁的细节摆足了“噱头”,让人情不自禁地对两个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的人物产生出强烈的好奇心理,欲罢不能地想了解故事是如何深入发展下去的。紧接着,高明的作者仍然不露声色地用生动的细节来衬托出憨阿福聪明的三招了:“阿福朝秤砣上一捏”,“从车上拔下秤,一折两断”。“随手把插在橘子里的一块牌价倒了过来,9角9分一下子变成了6角6分”。张金发在卖做过手脚的西瓜,“阿福一听火劲儿直往上窜:‘好,这西瓜我全买下了,不许你卖给顾客一只!’说完把筐里的西瓜一只一只地朝地下掼去。”针锋相对的三场考试,结果竟然使张金发对毛脚阿福大感满意。作者运用合理而生动的细节,使得两个人物的形象十分饱满又栩栩如生,通过塑造人物向听众传递了“做人要做正派人”的正能量,起到了故事应有的教育作用。

  夏友梅总是在不同的故事中运用符合不同人物性格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所以出现在他作品中的人物个个都具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既生动又丰满。比如在《半碗阳春面》中,作者就是始终围绕着一碗阳春面两人分着吃来展开情节,采用不同的细节来描写人物:面对着感情已经产生了裂痕的老公摆阔气的最后一顿分手饭时,“陈翠花抿了抿嘴唇,面向服务员说了一句:‘什么都不要,只要一碗阳春面!’”仅仅数言的细节就把一个“遇事冷静而又有主见”的形象展现在听众的面前了。再如《开心锁》中作者也是用生动的生活化细节来塑造人物的。当巧珍与修锁好把式的老头子因要挂牌开设“免费开心锁”业务而发生冲突时,老公德林劝她“勿要轧闹猛”时,巧珍竟然不服气地语出惊人了:“你别锁眼里看人——目中无人,治病要治根,开锁要开心,心是一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锁,比你的铜锁铁锁难开几百倍,价值要高出几万倍呢!”一个生活化的细节,就足以展现出了一个“主见而自信”的女主人公形象。两篇故事中,在刻画陈翠花与巧珍这两个典型人物形象的时候,作者均是以众多的细节来使人物形象丰满而感人的。

  其他故事中的人物塑造,也离不开能突出人物性格的细节运用。所以夏友梅故事中的人物总是既鲜活而又立体感强,给人的印象总是那样的深刻。

  不可或缺的场景之衬

  环境描写对于故事人物的塑造所起的烘托作用,显然也是必不可少的。环境描写体现在故事中实际上就是配合人物活动的场景所在。在故事中为人物设置出一系列的活动空间,可以起到“绿叶衬托红花”的相得益彰之美。故事中的场景当然是要根据情节的发展、依据人物的性格刻画的需要来设置的,而是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具有典型意义。

  比如在《“哑巴”电话》中,对儿子要携妻带子回家吃年夜饭,一桌子好菜的场景描绘,不是衬托出了老母亲思念亲人回归的期盼心理吗?大年初一儿子在家里兴高采烈地欢聚好友同事的热闹场面,同老母亲在冒着风雪打“哑巴”电话的场景,不是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反衬作用吗?这对于儿子对亲情的忽视与老人对亲情的思念渴望的刻画,不是有着无法替代的烘托与渲染的作用吗?在这种特定的典型场景的“绿叶”映衬下,不仅使得两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鲜活,而且也顺理成章地揭示出了“老人需要亲情关爱”这一具有社会热点意义的主题。

  又比如,在老夏的几个脍炙人口的“大篷车”故事中,诸如个体户把水果大篷车推到国营水果店前“打擂台”之类的场景,对于人物的烘托、对于增添情节的生动,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应为个体经济讴歌的意义,无不起到了积极的渲染作用。

  当然,在夏友梅故事中出现的许多场景,并不是作者心血来潮式的随心所欲,而多数场景是经过精心筛选,是根据刻画人物的需要而巧妙设置出来的。而且,老夏还特别注重场景的诗意之美,这也是一个故事高手的另一种令人刮目相看的“噱头”。

  尾声期盼

  名不虚传的全国故事大王,毋庸置疑是有着独具一格的特殊风采、特殊魅力的,也形成了成熟而颇具韵味的艺术风格。老夏的三百多篇故事,值得称道的艺术特色不胜枚举(比如他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特色等),显然在一篇肤浅的短文中是难以一一列举分析透彻的。但是,老夏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取得丰硕成果,还不是出自于他对家乡无法形容的热爱与对故事艺术痴心不改的执着追求?在我同老夏的接触中觉得,这位故事大王本身就是一个特别有故事的人,举手投足间噱头十足,时时流露着故事的韵味,由如此充满着故事意味的人创作出来的故事,自然是情到深处感人之深啊!

  我相信。越老越弥坚而心态越来越年轻的夏友梅,一定会创作出更多益发光彩夺目的故事作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娱乐现场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社会民生
   第A08版:天下旅游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工商·专版】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经济
   第B08版:社区·副刊
情到深处方感人(下)
心怀人民 情系故乡
七绝·元宵节感赋
东方城乡报社区·副刊B08情到深处方感人(下) 2014-02-21 2 2014年02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