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分离”难解农民工“候鸟”状态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通过户籍改革,赋予农民工市民身份和待遇:在农村“出口端”,保障转户农民农地、房屋等权益;在城镇“入口端”,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这是不少地区为改变农民工“候鸟式”生存状态,破解“半城镇化”困局开出的“药方”。
但在西部传统农民工输出地重庆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农民工虽将户口迁到了城镇,但仍要远隔千里外出打工,“候鸟式”的生存状态并没有改变,出现了“在户籍地是城镇居民,在打工地仍然是农民工”的现象,城镇居民应享有的待遇难以落实。
专家认为,在中西部部分地区,仅通过户改,难以改变农民工“打工在东部、养老回西部”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产城分离”:大量农民工转户落户的城镇,缺乏产业支撑,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依然不得不远赴外地务工。这一情况在农民工集中落户的小城镇显得尤为突出。
在重庆最近两年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城中,有超过60%的农民工选择落户小城镇。但记者在重庆彭水、武隆、忠县等地不少小城镇采访发现,“产业空心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转户农民真正“市民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瓶颈。
据重庆市政协城环委调查显示,作为西部地区,重庆小城镇大多为农业镇,企业就业岗位支撑能力明显不足,农民进到场镇后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并不多。以重庆合川区为例,该区23个镇中,除三汇、清平等少数工业镇外,其余大部分为传统农业镇,没有能带动居民就业和城镇发展的规模企业。
在重庆黔江、涪陵等地,随着农民工向小城镇转移速度加快,不少中心镇开始兴起、城镇建成区规模扩大,但总体而言仍然表现出“有城少企”的现象。不少农民工转户进城,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在购买住房的同时,还要购置一套商业门面经商营业。
从1995年以来,重庆彭水县龙射镇大地村村民刘勇就一直在广东佛山等地打工,有一定经济积累后,刘勇一家3口人在2010年将其户口迁到龙射镇上,还花了13万买了一套新房。“龙射镇基本上就没有一家成规模的企业,我们虽然搬到镇上,但还是找不到工作。”刘勇告诉记者,2011年春节刚过,全家人就不得不又到广东找工作,家里的100多米新房一年到头都空置着。
“在西部地区,由于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就业承载能力不足,部分地区户籍改革难以改变‘人户分离’现象,完全实现就业和户籍同时转移的进城务工人员比例还不高。”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易小光说,虽然部分农民工已经在城镇落户,但不少是为了解决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问题,农民工仍然在外务工,就业地和户籍地仍然没有统一。
●“产城融合”力避“产业空心化”“人口空心化”
推动“产城融合”,是真正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使农民工安心落户,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记者在重庆调研发现,虽然总体上而言,重庆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不高,但在一些地区通过实践探索,已经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重庆石柱县龙沙镇,得益于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式发展,企业常年雇工量都在1500人左右,平均月工资在1800—2200元左右。由于有产业支撑,龙沙镇吸引了不少农民转移落户,镇上呈现出“产业兴、人气旺”的良好态势。“近3年来,镇上人口从2000人增加到近3000人,场镇建成规模也扩大了近1/5。”龙沙镇党委书记谭燕子说,她不担心农民迁移到镇上没有就业岗位。只要群众有意愿,通过短期培训,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龙沙镇居民刘世友夫妻都在镇上一家辣椒加工企业工作,平均月工资5000多元。刘世友说:“在镇上打工收入比在外地打工要少1000多元,但生活成本也更低,方便照顾老人和小孩,也舍去了长途奔波之苦,这笔账算下来不吃亏。”
“产业空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小城镇建设缓慢,留不住人,使得‘产业空心化’和‘人口空心化’并存。”重庆市政府参事邱道持认为,城镇有了产业支撑,一方面可以使城镇“有人气”,避免出现只见新城不见人的“空城现象”;另一方面,农民进入城镇后,可以就地就业,生产生活方式明显改变,才能真正实现“市民化”。
“在城镇化发展中,农民工转移居住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才能使农民工‘迁得出’‘稳得住’。”易小光说,大部分农民工转移落户到城镇后,很难再兼顾到农业生产,无法继续获得农业收入和农产品。因此,要真正稳定转户农民工预期,政府必须做好产业配套发展规划,让搬迁户能够感受到新产业带来的新希望。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破解小城镇“空城计”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发展无法真正容纳人口的转移,打造产业基础,搭建完善的就业平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承接农村转移人口的重要支撑。
不少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产城融合”必须包括3个基础条件:一是需要有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二是需要较大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容纳空间;三是需要公正、平等、无歧视的劳动力市场。
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在中西部传统农民工输出地,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破解部分城镇“有城无产”、部分工业园区“有产无城”的两个难题:在城镇建设方面,在避免过去“户户点火、村村冒烟”传统发展道路的同时,科学、合理推进产业布局;在工业园区附近,要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配套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措施,逐步满足农民工就近城镇化的需要。
同时,要妥善改革小城镇财政支出、土地资源分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的投入模式,一方面应按照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人口较多、经济发达的重点小城镇,对土地指标、财政资金安排给予适度倾斜,优先满足小城镇产业发展、人口集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克服目前小城镇建设中土地、资金粗放利用、盲目贪大的问题,根据城镇单位人口承载量和经济密度,合理安排小城镇布局,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