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项目最好宁缺毋滥
“我们的绿色印刷产业园区,到底是快一点铺满项目?还是宁缺毋滥,慢慢来,不着急?”上海市级工业区之一的金山工业区董事长周永超提了一个问题。同时他又做了回答:应该是后者。这家工业区的开发历史已有10年。相比10年前,不少开发理念已发生很大变化,这是其转型升级的一个直接反映。工业区产业部门的人士说,转型期内,变化太快了。过去看着还不错的项目,用现在的准入门槛一衡量,就不行,需要关停并转。“甚至有在谈判期内的项目,随着理念的更新,一比照觉得条件不过硬,只能中止、劝退”。
在现场,位于金山工业区内的全国首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开发了2年多,落户了近10个项目,投资额近30亿元。“这个速度不算快,但这是国内印刷业转型的试验田,像按需数字印刷这样的‘一号作物’已在这里扎实地培育,这才是实在的成果。”周永超说。
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负责人徐长乐认为,长三角区域内不少产业园区都碰到了类似的“快与慢”“多与少”的转型问题。过去恨不得一口气把土地用完,如今对于土地资源,却是“剩者为王”。
评价体系要跟上转型实践
转型之变,已客观发生。全社会如何认定这种变化,亟待思考。有基层招商部门的人士说,如果一方面要转型升级,一方面又用老一套来考核评价,“那就没方向了”。
从今后的趋势来看,在产业领域,要想提升项目的质量,必须把项目数量控制住。在金山工业区,目前每年的新增项目数控制在20项左右,明年打算进一步控制在10项左右。总经理王明法说,“质量要上去,在数量上就要懂得关门”,但要做到这一步,必须有评价体系的配套。目前上级部门对工业区没有项目数量上的“刚性指标”。
转型升级是一个“过程链”,需要引导、激励和认定。徐长乐等专家认为,转型重要,对于转型的评价同样重要。从目前的态势来看,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跑赢”转型的实践,“赶到前头去”,在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准则层面,建立有导向作用的指标体系。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