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章家恩近日在一个有关于低碳农业与生态文明的专题讨论中表示,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科学与适度的低碳化,不能人云亦云,我国是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不能因为要低碳而放弃必要的产量与效益,低碳农业不是“低投入的拒碳农业”。
“现在的农业投入方式虽然以过度消耗土地生产能力为代价,不可持续,农业高碳的现状必须扭转,但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在短期高投入、高排放的态势难以根本改变。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应该分大农业和特色农业两个层次,对于大农业而言,满足国内农产品需求和促进农民增收仍是基本前提,在此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逐步减少农业的碳排放;对于特色农业而言,如上所述,应当着力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提高产品附加值,而不是片面追求产量。”金书秦强调。
然而,也有学者“力挺”低碳农业政策尽快落实。来自中国农科院农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初步估算,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质量和面积的双下降会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较2000年的5亿吨粮食生产水平下降14%一23%。因此,对于粮食安全与低碳农业之间的关系,短期看来,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低碳会带来低产,但就长远而言,高碳农业由于过量施用化肥,不仅会降低土地的生产力,其引起的气候变化还会威胁到粮食生产。
石嫣表示,粮食安全和低碳农业看似是一对儿“矛盾”,好像低碳农业保证了食品安全,就无法保证粮食安全,但其实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因为能不能吃饱一方面与产量相关,另一方面也和整个社会的分配公平与否相关。人类历史上多少次饥荒的发生并不仅是由于产量问题,更深层原因来自制度性或人为性因素。 谢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