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社会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07月10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旬夫妻照料瘫痪养母胜似“金牌护理”
  □通讯员  刘必华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在嘉定区安亭镇泰顺社区475弄14号,主人陆莲英和丈夫孟学良把养母张全娣当亲娘一般孝顺。7年前,养母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以后,夫妇俩更是精心照料。村民们说,陆莲英与丈夫孟学良服侍养母比“金牌护理”做得还要好。

  老人是陆莲英的继养母

  陆莲英出生于原嘉定长征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1年她3岁时,家中房屋多次遭受日机轰炸被毁。因生活所迫,父母当时只好把最小女儿陆莲英送给了安亭光明村一姓陆的人家做养女。陆莲英6岁那年,养母患重病去世。后来,养父娶了第2任妻子,也就是今年已93岁的张全娣老人。张全娣老人一生没生育过子女,她与丈夫把陆莲英视为亲生女儿,尽管那个年代家里穷得丁当响,但依然含辛茹苦把她抚养成人。

  为报养育之恩,陆莲英婚嫁时选择了当“坐家女”,寻“倒插门女婿”的决定。20多年前,养父突发脑溢血去世,从此陆莲英和丈夫孟学良挑起了瞻养养母的担子。每当讲起养母,夫妇俩总是充满感激之情。陆莲英说,自己40多年前生女儿时碰到难产,养母当时焦急万分,她借东家、求西家好不容易筹足了手术费;月子里,养母更是一刻不离自己身边,帮着洗衣、抱小囡,还烧好小菜给自己吃,令她终身难忘……

  随者养母年纪越来越大,家里所有事都由陆莲英和丈夫一手统包,老人啥也不用做,每天3顿只管吃现成的热饭热菜。两人经常搀扶老人到屋外散步走动,陪她说话。

  女婿自学推拿和包扎术

  7年前,养母突患脑梗,继而卧床不起。因而从那时起,陆莲英、孟学良开始天天忙得团团转,为老人端茶喂饭、洗脸揩身、换衣梳头、看病配药等当起了“专职护理员”。

  孟学良今年已76岁,患有较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他看到丈母娘由于长时间瘫痪在床,造成四肢肌肉萎缩时,便自学针灸、推拿及其他一些医药护理知识,三天两头为老人扎针推拿。

  去年,老人下肢出现皮肤溃烂,孟学良每隔2天就给疮口消毒和包扎,疮口很快愈合。前一阵,老人小便次数陡然增多,孟老伯怀疑是得了尿路感染或膀胱炎,他忙把尿液送到医院化验,果然是患上了尿路感染,经服药后几天就痊愈了。看到老人手部、脚部,厚厚的灰指甲,一般指甲钳不好操作,孟老伯于是想法做了一把特殊指甲钳,每次把老人的指甲修剪得平整光滑。

  对此,陆莲英经常夸奖老伴是最好的“医生”。

  为养母放弃赴北京旅游

  陆莲英和孟学良过去都是喜欢唱唱跳跳的文体积极分子。自从母亲瘫痪在床后,两人再也不出门活动了。不过,他们把自家院外的空地当作了健身场,忙中偷闲或轻轻享上几句歌词、或跳上一小段双人舞……陆莲英过去是跳绳好手,现在她仍坚持每天在家中锻练。孟老伯喜欢吊环,他专门在院外做了一个吊环架,空闲时活络活络身子。俩人说,有了好身板,才能更好地照顾老人。

  为唤起老人的听力,夫妇俩买了许多老人以前爱听的戏曲碟片,经常放给她听,并在床头不厌其烦地与之“对话”。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老人听力逐渐恢复,基本能听见正常声音了。在夫妇俩精心照料下,老人不仅从未生过褥疮,精神还比以前好了许多,饭量也增加了。“她吃的比我还多。”陆莲英笑着说。

  陆莲英从小到大没出过远门,更没有出去游山玩水过。前几天,女儿一家要带她到北京旅游。陆莲英十分高兴,因为能到北京旅游是她多年的愿望。孟老伯也极力支持,在她面前把胸脯拍得当当响:“你放心出去白相,姆妈我保证服侍好!”可就在出行前的一天,陆莲英思来想去还是放心不下老人,最终取消了北京之行。她说,等母亲百年之后,我能走得动,就一定会去北京看一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三农生活
   第B06版:市场资讯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有困难,请找“菊芳妹妹”
军民共建结对子 谱写双拥新篇章
宣传土地法规 整治违法用地
七旬夫妻照料瘫痪养母胜似“金牌护理”
夹缝里的“苹果”
东方城乡报社会民生A04七旬夫妻照料瘫痪养母胜似“金牌护理” 2012-07-10 2 2012年07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