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欧阳蕾昵
本报讯“十二五”期间是上海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为更好集中青年才智,服务“三农”事业发展,近日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孙雷主持召开了上海农业青年人才座谈会。本市合作社、龙头企业青年带头人,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代表,乡镇和区县代表约50人参加了座谈会。上海农口有志青年济济一堂,踊跃发言,大家纷纷围绕“农业青年人才如何在本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建功立业”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松江森鲜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顾慧华年仅34岁,“不做白领做农民,年龄不大本领大”,短短几年的时间,顾慧华已引进了五彩奥运南瓜、迷你冬瓜、巧克力番茄、紫芋等数十个优质农产品种进行规模种植。如今,这些特色农产品已在市场上颇有名气。顾慧华表示,她要把最普通的黄瓜种出名堂来。
“村官阿帅的鸡蛋出窝价1.4元一枚,年产鸡蛋300万枚还是供不应求。”记者眼前的阿帅,是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腼腆小伙。阿帅本名郭帅,26岁,是上海首批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已经在崇明向化镇阜康村服务了数年。两年半前,从没养过鸡的郭帅包下镇上500亩林地,创办合作社,饲养芦花鸡;如今,打着“村官阿帅”名号的芦花鸡蛋在崇明已小有名气。曾经有人质疑,让大学生当村官不过是就业有困难时的一种“权宜之计”,郭帅却不这么看:“崇明的大学生村官最多,占全上海的30%。首批选聘的村官任职期满时将近70%的人选择留下。农村有着一片广阔的创业天地。”
(下转A2版) (上接A1版)近年来,上海涌现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项目、有基地、有品牌、有市场的青年“种养能手”,他们很多土生土长在沪郊,毕业后曾跳出“农门”在外企、民企做白领,但乡土情结促使他们再回“农门”,开办农民合作社,创建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带头人。
如今市场形势变化快,生产一线亟需既懂农业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抓好农村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上海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是关键,农村理应成为吸引青年人才创业的宝地。据悉,团市委将于近期筹备成立上海市农业青年人才协会。该协会是由在本市农业领域、与农业相关的工商领域、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新农村建设领域中取得优秀业绩的青年人才自愿组成的专业性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协会成立后,将成为农业系统青年人才学习培训、互动交流的良好平台,农业主管部门也将认真聆听协会声音,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和服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