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粮食损失率在8%到12%,蔬菜损失率超过20%,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为此,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通过财政‘以奖代补’方式,扶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储藏、保鲜和干制设施,改善产地初加工条件,实现减少产后损失、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日前表示,多年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由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自行完成的比重超过农产品产量的一半,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
“去年,不少农户都遭遇了卖菜难,我家的土豆也不例外,少卖了不少钱。今年,我家打算建一个能储存20吨马铃薯的大型菜窖。”
吉林省德惠市惠发街道周家村蔬菜种植大户老孙说,今年,政府出台的惠农政策更给力,不仅请专家免费教我们技术,还出钱帮菜农建菜窖。
“进城打工者多了,不仅拉动了第三产业,连县城的房子都比以前更好卖,荔浦城乡一体化就这样乘‘农’跃进。这主要得益于荔浦人善于开掘农产品附加值,农工互动使得全县主导产业之一的食品加工产业链坐地延伸,农民增收因此也多了一条路径。”
广西荔浦县依托荔浦芋和马蹄等本地原材料,近年来已催生出近200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闲时,全县有近10万农民或在家里做农产品粗加工,或进当地企业打工。
“许多农民对农事的安排还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主,技术含量较低。试验站今后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巧用天时,趋利避害,夺取粮食丰收的信心,真正让农民懂得科学种田、科学养田的道理。”
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的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农业试验站站长李巧珍说,在试验站每年为政府提供的100多期决策服务中,从墒情、适宜播种期,到产量预报,材料都内容翔实,分析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