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增长仍处较快区间 刺激政策初见成效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1%。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之快,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快时期,即使在世界上也位居前列。
商务部预计,2011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17%左右。从历史数据来看,比过去十年年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文溥认为,消费的高增长说明,近年来政府出台的扩大消费政策和刺激措施,在广阔的城乡市场中已初现成效。在城市,通过加强商贸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改善了城市消费环境和条件,使城市消费拉动消费繁荣的作用不断增强;在农村,通过“万村千乡”工程、“家电下乡”和“农机下乡”等政策,农村消费潜力被充分挖掘。以家电为例,2011年全国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共销售五大类新家电9248万台,拉动直接消费3420多亿元。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居民消费结构提档升级,引领着消费新潮流,也创造出一个个消费新亮点。以旅游为例,2011年,国家旅游局预计全国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元,增长20.8%,我国保持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2011年我国旅游消费成效显著,成为拉动社会消费的“核心力量”之一。
实惠的“网购”成为近年消费生活中热门的话题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为18.4%,而同期的网购市场交易额增长率达90%。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1975亿余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4%,预计到2015年,我国网络零售额将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以上。与此同时,假日经济、会展经济等都从各个方面推动着城乡消费的进一步繁荣。
专家预计,随着扩大内需战略的有效实施,今后5年,中国消费结构将继续提升,居民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多种“不协调”因素制约城乡消费增长
调查发现,虽然我国城乡消费欣欣向荣,但最终消费率仍然连续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有关专家认为,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多种“不协调”因素成为制约城乡消费进一步繁荣的瓶颈。
一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与提高社会消费倾向的不协调。我国城乡、地区、群体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基尼系数10年前就已超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黄国雄说,收入决定消费。一般来讲,收入分配平等合理,社会消费倾向提高;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会消费倾向就越低。居民收入不合理必然导致消费倾向和消费意愿下降。
二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与消费比重持续下降的不协调。虽然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很快,但由于多年来经济增长方式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二者的增速大大超出消费增速,挤占了消费对经济贡献的比重,导致了消费总量增加而比重减少的现象。
三是东中西地区、城市与农村、不同行业及群体间消费水平的不协调。江苏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刘兴远认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消费差距的长期存在,一方面使巨大的潜在市场较长时期内难以充分释放,另一方面也使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出现失衡和断层。
四是居民消费释放与政府公共服务消费供给之间的不协调。长期以来,医疗、教育、养老一直是制约居民消费的“三座大山”,使居民无法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赵忠秀说,扩大消费不能只盯着居民消费,政府公共财政承担的公共消费是重要领域,应该对整个社会消费起到“带头”和“兜底”的作用。目前我国公共消费还是一块“短板”,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保障供应不足,财政的70%用于维持政府自身运转,这导致居民收入大部分被沉淀到这些生活的必需品领域,极大地抑制了消费增长。
五是社会消费结构和需求升级与消费政策和环境的不协调。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消费环境的一些问题在不断地打击人们的消费信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秩序混乱欺行霸市频现,监管不力消费权益难保障,垄断“商霸”压榨盘剥消费者……
邓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