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园区成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在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上,有一个“耐盐植物大观园”,目前试验、培育着柽柳、碱蓬等60多种高耐盐植物。项目首席专家邢军武说,东营区省级农业科技园为中科院提供了耐盐植物研究方面的创新平台,吸引了中科院8个研究所的10个与盐有关的研究团队来这里开拓“盐碱农业”,集中攻关盐碱土壤改良、农业耐盐蔬菜饲料和中药材及工业原料三个方向,有希望终结盐碱环境被视为荒漠的历史。
山东省科技厅农业科技处副处长王钟伟说,各地农科园区整合优质科技资源,吸纳优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实施了精准农业、小麦玉米双增产、良种工程、渤海粮仓、农业大数据、农业信息化示范省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有力促进了产学研结合与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寿光蔬菜闻名全国,而在光鲜的背后,“没有自己的好种子”也让寿光汗颜。不过,形势正在改变。进驻寿光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鲁盛公司与京研种业科技公司合作,培育的京鲁3号、京鲁5号西红柿,不论从品质上还是从产量上,都能跟洋种子媲美,而且每粒种子还便宜两毛钱。寿光市科技局局长孙永乐说,在农业良种工程支持下,寿光培育新品种46个,国产蔬菜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66%。
在寿光省级农业科技园看到,蔬菜大棚早已不是原来的“土棚子”,而是一个个恒温、恒湿的“蔬菜工厂”;蔬菜种植也不是原来的培土施肥,而是椰糠栽培、生物组培;种植模式也不是原来的大水大肥,而是水肥一体、微喷滴灌。
孙永乐说,寿光集成了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和30多种新种植模式,所以寿光已不仅是原来的蔬菜种植区和集散地,而是蔬菜研发中心、种权交易中心和技术扩散中心。
王钟伟说,各级农科园区共汇聚科技创新平台263个,包括3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农科园区还囊括了农业科技领域一半左右的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大批高端农业科技人才也在农科园区聚集,全省4000多名科技特派员,一多半都在各农业科技园区发挥作用。
●催生新型农业业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一枝花变成一个大产业”是对菏泽牡丹的生动写照。近三年来,菏泽牡丹从观赏为主到以油用为主,种植面积从20万亩发展到40多万亩。菏泽市科技局局长侯婕说,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的背后,有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菏泽牡丹省级农业科技园拥有牡丹生产、深加工龙头企业9家,形成了尧舜、冠宇、盛华三大研发基地,拥有“尧舜牡丹院士工作站”“山东省牡丹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牡丹生物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先后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研发新产品、新技术50余项。园区还与美国DPI公司、德国德之馨公司、日本三井物产等展开国际合作与交流,与中科院、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展开科研攻关,把牡丹产业推向更高、更精。
王钟伟说,借助农业科技园区,栖霞苹果、威海水产、平邑金银花等传统优势产业获得了新的提升,菏泽油用牡丹、威海海洋医用食品、莱阳海洋牧场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脱颖而出,并向高新技术农业迈进,体现了科技进步的引领推动作用。
荣成是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海产品捕捞养殖加工基地,但是海产品加工产业仅停留在食品加工,难以适应我国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变化,急需升级。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国内第一个医用食品专门研究机构——海洋医用食品与健康科技研发中心,可填补国内尚无医用食品研发机构的空白。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将充分发挥医用食品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通过实施科技专项等举措突破制约医用食品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促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促进海洋产业向更高端迈进。
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常务副主任郭九成说,农业科技园区依靠科技力量培育新型农业业态,促进了一二三产有机融合。三产带动二产,二产反哺一产,这应该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娄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