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当“老板” CEO种粮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户兼职化、农业副业化、生产非粮化等趋势明显。以成都粮食主产区崇州市为例,2012年,该市36.95万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员高达73.4%。为此,崇州市积极鼓励农业经营机制创新,但从初期鼓励生产大户流转农地种粮,到后来引进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均未取得预期效果。
外来和尚为啥也不好念经?崇州桤泉镇千丰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魏久明认为,一是硬件配套水平低,机械作业、烘干仓储等环节瓶颈不少;二是种粮比较效益低,每亩每年两三百元纯利润,支付土地租金都困难;三是利益关联度低,农民收地租老板赚利润,各忙各的。
能否找到一条农业经营新思路,统筹农业规模经营、粮食稳产增产、农民多元增收?崇州市委书记赵浩宇说,2010年以来,崇州逐渐探索构建起“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调查发现,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农户”模式不同,崇州探索凸显农民主体地位。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折资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理事会、监事会,全程参与生产经营决策、分配方案制定、职业经理人聘用、财务收支管理监督等。
合作社要想长久发展,引进人才专业种田是关键。全国第一个农业CEO周维松说,2010年,崇州第一个土地股份合作社——隆兴镇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他因为会种田而被聘为生产经理。3年后,全国首批持证农业CEO王志全接替周维松受聘杨柳合作社,并按后来流行的1∶2∶7比例,从合作社获取两成经营收益作为佣金。
农业CEO执行经营计划,必然要采购社会化服务。成都一稼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云超表示,早期的崇州农业服务平台,对耕、种、管、收、卖等环节提供全产业链服务,现在的农业服务公司已经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尽最大可能为供需双方搭建交易平台。
●初步实现了多元主体“共建、共营、共享、多赢”
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崇州探索的农业共营制初步实现了多元主体“共建、共营、共享、多赢”,逐步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实现了经营主体的“共建共营”。崇州试验中,农民不仅没有丧失土地控制权,反而吸引大批专业人士加盟。统计显示,2011年以来,崇州市已培育农业CEO1588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由26%升至61%;35岁及以下者由9%升至32%。
崇州市白头镇五星土地股份合作社CEO杨光来自东北一家农业企业。他说,来自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舍得投入,目前他正在引进院校智力资源搭建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并携手京东开设农产品电商网点,努力为规模经营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二是实现了经营收益的“共营共享”。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陈永建说,合作社成员与CEO利益联结很紧密,从生产过程来看,当年生产计划须由合作社提出,职业经理人据此提出成本预算、产量指标等方案,交由理事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从收益分配来看,三种主流方式均将合作社成员与农业CEO密切捆绑:除本分红,通常按1:2:7的比例,收益的10%是公积金,20%是CEO佣金,70%是社员分红;二是保底分红,社员既有保底收入,又有收益分红;三是超奖短赔,CEO从合作社拿工资,产量超过合作社规定就给奖励,反之要扣工资。
三是实现了经营目标的“共营多赢”。农业共营制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明显提高了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和粮食产能。崇州市农发局统计,截至今年6月,该市土地股份合作社入社面积和入社农户数均占全市耕地面积和农户数的59%。2014年,该市土地股份合作社水稻亩产平均570公斤,明显高于省市水稻平均单产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国强认为,农业共营制将土地经营的决策权控制在农户手中,可以有效避免土地摞荒问题;与业主租赁经营相比,合作社经营由农户说了算,主要从事粮油作物生产,可以有效避免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叶含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