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2:言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04月24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考
对农民增收的事要真上心
  □瞿长福  “农民的事,说简单就简单,说复杂就复杂,就看你是不是真上了心。”这是一位县委书记几年前谈农村工作时对笔者说过的一段话。

  就农业而言,农业地区通常以种植粮棉或其他农作物为主。改革开放前,大家都搞农业,即使农业份额较少的地方,在个人收入和地方收入上差别也不是很大,各方面压力都不明显。改革开放后,农业地区与非农地区的差别越来越大,尤其在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收入差别一大,农业地区的压力就大了,如何让农民增收、让地方财政增收,就成为农业地区的两大刚性任务。

  于是,以增收作为具体目标的发展之道,就成为产粮地区也就是农业地区破解发展难题的主要内容,也成为许多地方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就要想方设法在“农口”出新招,要么调整种植结构、要么调整种植规模,等等;为了促进地方发展,就要改变原来以农为主的产业结构,在非农产业中想办法,等等。这个时候,成绩开始显现,但各种问题也都会随之产生。因为出台的每一个举措、采取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涉及农民、涉及农村,稍不用心,就可能种瓜得豆、事与愿违。

  以农民增收为例,各地出的招数、想的办法可谓数不胜数。当年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号召农民种这养那,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种出来后卖不出去,农产品“卖给”乡政府的事没少发生。这当然不能怪这些部门,因为种养什么产品实在不是他们的专长。但同样的事,因为用心不同,结果也不同。曾经有个农业大县看见别的地方养麻鸭,也要求全县农民养,有个乡一看都养麻鸭,销路会成问题,就告诉一些养殖户不如改卖鸭苗,结果卖鸭苗赚了钱,养鸭的都赔了本。还有好些事,就是因为乡里对农民的事多上了点心,使农民少吃了亏。

  这是多年前的事了,近些年,地方干部直接告诉农民种啥养啥的少了,但探讨农民增收仍然是一件大事。比如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各地已逐渐达成共识,实践中有的地方推行很成功,大户高兴、农民得利,不过也有地方搞得矛盾重重。矛盾在哪里?大多是农民不太愿意流转,但地方觉得这是为农民做好事,土地转出去有稳定租金,劳力省出来可以打工,多好的事啊,但他没有弄清楚农民的真实想法,结果一推行下去,吃力不讨好。(作者系《经济日报》资深记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浦东天地
   第A04版:专版
   第B01版:村事
   第B02版:村事·乡里乡亲过日子
   第B03版:村事·村里来了大学生
   第B04版:村事·村干部的田坎情
   第T01版:三农大参考
   第T02版:言论
   第T03版:现象
   第T04版:聚焦
   第T06版:记忆
   第T07版:趋势
   第T08版:视觉
变化的基层实践 不变的土地确权
声音
把农业GDP留给难以体面进城的农民
对农民增收的事要真上心
东方城乡报言论T02对农民增收的事要真上心 2014-04-24 2 2014年04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