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下班后给孩子看病,连日夜归,见识了小区附近“夜排档”的热闹。一辆小推车,一个大炒锅,两三个水桶,几张小桌凳,夜排档在市民的不断谴责又不断需求中野蛮生长。
上海市食安办、上海市食药监局曾经多次对夜排档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夜排档的确存在有“民意土壤”,夜排档是占道扰民、群众意见很大的被整治对象,但同时也是群众食品消费和娱乐的场所。特别是夏季,“夜排档”的风行已形成“夜菜经济”。在这样的背景如何管理,如何疏导,如何严格执法保障环境卫生,很考验我们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智慧。
很多人喜欢拿台湾的夜市文化说事,殊不知那是一个建立在完善的制度框架下的经营行为,那里都是固定摊,且必须申请营业执照,而且据一位长期生活在台北的朋友跟我说,那里的夜市摊位大多是家族经营,动辄都有几十年的历史,有些还是“前店后厂”,现做现卖,与我们的“夜排档游击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事实上在上海对夜排档的需求绝大部分仅仅在于满足“吃”的需求,对文化或是旅游经济方面的拓展只是我们一相情愿的美好愿望罢了。既然主要是为了“吃”,就必须保证吃得卫生、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现实的情况能做到吗?我看很难。
如今的城管执法已经很人性化,笔者不止一次地在夜里看到对于摊主城管只是尽量把他们往路边赶,保证不要影响交通而已,对于其存在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影响问题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与此同时,笔者却发现小区周围多家正规、干净、规模也较大的小吃面店几乎就像说好了似的晚8点准时关门,把那些如今普遍“晚归”的白领留给了“马路大军”,甚为可惜,相关部门若能从中协调,让这些正规小吃面店能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或许是破解“夜市难题”的一个可行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