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东方社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团老街上即将消逝的老秤铺
  文/摄 通讯员 陈志强  

  浦东新区大团镇永宁东路38号,是一家老秤铺,店牌下面书写着“老字号徐茂鑫秤店,始于一九三零年”。这里是徐茂鑫传人徐建章开的老店第三分号,故又称“三鑫秤店”。

  10多平方米的老屋内,70岁的徐建章正忙着做秤。徐建章的做秤手艺是祖传的,他从17岁起就跟着父亲学做秤。当时,他的父亲在大团五金厂修配门市部做秤。学了三年之后,徐建章的做秤手艺满师了,后来一直在单位里做秤。1985年,徐建章下岗了,但他一点也不担忧,立即在老街上开了秤店。他技术精湛,从15公斤到150公斤各种各样规格的木杆秤、台秤、钩秤,样样精通,所以当地农民都买他做的秤。

  “我的客户大多是农民,刚改革开放时生意不要太好!”老徐说,大团镇是农业重镇,改革开放后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当地种桃子、西甜瓜、蔬菜等各类经济作物的大幅增加,他的秤店生意也如鱼得水地好起来。

  “当时生意很忙,每月可以卖掉数百根秤。”老徐说,邵村村有一位姓高的老人几乎每天上镇,村民就经常托他上镇时买秤,一年之内买了180余根秤,这位热情为村民服务的老人也受到了村里的表扬。从2000年开始,电子秤开始盛行,老徐的秤店生意逐渐衰落。

  “我有退休工资,再做几年也要关门了。”老徐说,过去鼎盛时期镇上有三四家秤店,如今仅剩下他一家了。老徐的儿子在电力公司工作,女儿在澳大利亚当医生,现在也没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自己也年老体弱,眼看做秤手艺要失传,老秤铺将消逝,老徐感叹不已。

  在老徐店里,有不少祖上传下来的“老古董”,有各种制秤工具、校对“砝码”等,10余个大大小小的铁制“砝码”,小的0.5公斤,最大的20公斤。老徐说,小小一根秤,历经数千年变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再过两三年,他准备将店里部分老古董捐给有关部门,如果感兴趣,可以搞个古秤展示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娱乐现场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民生·论坛
   第A08版:健康养生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旅游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崇明游
   第B08版:社区·副刊
大团老街上即将消逝的老秤铺
夜排档无关文化
“云家政”平台:手机客户端上找到保姆
东方城乡报东方社区周刊B01大团老街上即将消逝的老秤铺 2013-12-20 2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