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浦东新区书院镇探索“村社户”农业生产模式助村民增收成效显现
~~~浦东新区书院镇探索“村社户”农业生产模式助村民增收成效显现
2012年04月10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地承包经营后,村级组织无事可干?
浦东新区书院镇探索“村社户”农业生产模式助村民增收成效显现
严春峰(中)在余姚村查看该村福禧合作社的杨梅生产情况
  □记者  陆卫  通讯员  施国标

  土地承包经营后,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村干部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如今已不需要像过去计划经济年代负责对生产队的催收催种,村级组织在农业生产方面已无事可干。近年来,浦东新区书院镇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村社户”联动发展的模式,即以村级组织为主导、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这种“村社户”各司其职、三个层次叠加合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对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使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有机统一,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尤其对耕地面积较大的农业大镇具有借鉴价值。“事实证明,土地承包经营后,村级组织在农业生产中并非无事可做,其作用更加重要、功能更加凸现。”书院镇分管农业的严春峰副镇长在谈到探索“村社户”农业生产模式的体会时,深有感触地对本报记者说。

  塘北村: 

  “帮带网点”全覆盖,村干部充当帮农种养的“赤脚医生” 

  一天,书院镇塘北村的一位瓜农急匆匆地跑到村里找到村干部,说他的西甜瓜幼苗根茎部位出现了像被热开水烫过一般的状况,叶子干枯收缩。村干部马上跟随该村民到田头,一看果然如此,如不及时处理,这片瓜田很可能毁于一旦。于是,村干部马上联系该村最有经验的老农赶到现场,并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取得联系,一同探讨幼苗发病原因。最后,在大家的共同“会诊”下,认定是温度和湿度过高所引起的。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很快解决了这一燃眉之急。再如,田旺水产养殖基地引进的南美白对虾苗,由于一度管理不当,虾苗渐渐变得瘦弱、弹跳无力、体色发红。村干部知道后,请来了水产专家实地考察,确定了病虾可能是南美白对虾因生活习性与当地坏境“水土不服”所致。在科技人员指导下,病情很快得到解决。塘北村农民高兴地说,有困难找村干部,他们是伲身边的新一代“赤脚医生”。 

  在塘北村,无论是合作社,还是村民,当在种养环节上遇到难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村干部。该村组建了“帮带网点”全覆盖模式,用“一带一”或“一带二”方式,为农民提供全天候的种(养)技术服务。村———社———户、织成一根无形的“保险带”,一路充当农民增收的“保护神”。 

  余姚村: 

  村委会成立销售合作社,集装箱开进了“野猫洞” 

  余姚村原先被当地村民称为“大西北”、“野猫洞”。交通闭塞,严重制约了该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该村班子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修筑了3.5公里水泥路,解决了“交通难”问题,村农产品产业结构很快得到调整,新型的果蔬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西甜瓜种植业成了该村农民的主产业。迄今为止,全村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不仅指导种,而且帮助销。“村社户”模式又一次发挥作用。2008年该村成立了一个以村级组织为主导的“福禧果蔬专业合作社”。每当瓜果成熟期,合作社组织一辆辆大货车开往田头,将一批批优质的西甜瓜送往上海各集贸市场,被农民称之为“集装箱开进了‘野猫洞’”。余姚村这种直销营运模式,省去了瓜农的运输成本和中间层层转手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收益。同时,合作社积极为瓜农开拓市场,把销售渠道延伸到南京和温州地区,专门开设了长期的瓜果批发窗口,每年还邀请南京方面的市场负责人前来踏田检验西甜瓜种植流程,观摩有机耕作,认定绿色瓜果品质,提高市场信誉度,使销售渠道年年畅通。如今,余姚村瓜果种植平均亩产净值达到13000多元。瓜农顾文官起初自己租车将西甜瓜运往市场,势单力薄成本又大。现在合作社帮助下,瓜果被精心包装后运到市场,自己省心省力,成本降低,售价却大为提高,于是瓜越种越甜,从原先的2-3亩发展到现在的7-8亩,成为了余姚种瓜大户,现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思考: 

  在新形势下探索“村社户”模式有何好处? 

  说起“村社户”农业生产新模式的好处,严春峰如数家珍。 

  首先是加快了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程度。通过推行“村社户”模式,农民拥有的土地比以前更加集中成块,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出和日常生产和运输。同时,连片成块土地也有利于按照全镇农业布局进行统一规划,促进了区域化规模经营。以先行试点的塘北村为例,2009年,该村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实行“品种、品质、品牌”战略,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其成功经验被归纳总结后,已面向全镇推广。目前,土地流转工作已普及7个村,涉及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摸底总面积7344.61亩,签订3265份委托书,25份流转合同。 

  其次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土地流转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培植了一批规模较大的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而提高了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农民可通过流转费、流转奖励、农业补贴、技术入股、资金入股股金收入等多种途径增加收入,仅据塘北村的不完全统计,该村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得到了比以往更加稳定的租金收入、薪金收入以及进入二、三产业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2.5%。同时,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大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吸收当地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打工收入。 

  第三是使合作社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村社户”模式促进合作社的健康成长。形成该镇的合作社集群。全镇现有合作社89家,合作社成员1400多人。一批符合书院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开始声名鹊起,“田博”西甜瓜、“君安”鸡蛋、“生清”葡萄等一系列农产品以其良好的口碑成为上海市著名商标。 

  第四是通过招引农业合作社,使现代农业先行区项目产生规模效应。“村社户”模式还推动了该镇现代农业先行区建设。如今,该镇现代农业先行区已基本实现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产业优势凸现、产品优质品牌、服务综合规范、环境生态自然、形象效益并举的发展目标。今年,在这一区域,该镇还将发展特种养殖业,招引“百虾园”等特色项目。连同塘北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田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百果园、红刚青扁豆基地等一批定位明确、设施先进、品牌化销售的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优质水稻研发基地、特色蔬菜基地、农家乐、为农综合服务站等9个功能板块。据统计,仅2011年,书院人家、葵园、百果园3个合作社年净利润为1300万元,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书院塘北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书院田旺水产养殖专业合社每亩土地平均产值达到9000元,比面上经济效益提高40%以上。 

  严春峰告诉记者,根据“村社户”模式的发展要求,该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并且还要加快破解发展中的一些难题,比如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等。 

  下一步该镇的主攻方向,一是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将不断探索建设市民菜园、乡村采摘、假日农家游等农业项目,进一步拓宽面向城市家庭、白领阶层的文化休闲亲农通道,初步形成集团式、联盟式发展的农业三产化新路。坚持高标准开发,切实提高项目准入门槛,着力引进规模大、有特色的项目,打造一批功能齐全、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的精品景点景区,不断扩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二是探索农投公司管理新模式。通过农投公司的合理运作,可加强对土地流转、土地垦复、农业资金投入、农业项目、农业企业招商、合作社以及农业旅游等的管理。对土地流转进行统一发包和监管,布局农产品种植规划,杜绝违章建筑出现,加强对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监督。三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今年,将以李雪、余姚村为试点,通过灌区重点划分、泵站改造、外围水系梳理、渡槽架设、倒虹吸重建及配套电力设施建设,推广蓄雨浅灌节水灌溉模式、电子信息控制系统等先进水利设施,力争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排灌标准符合20年一遇水平,建设高水平、高标准的现代农田水利。 

  【记者手记】 

  实施“村社户”联动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新形势下解决农民增收的一个有益探索,它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户的各自职责,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结构优化以及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等农产品生产环节的问题,而帮助农民和合作社解决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是这一模式中村级组织还需花大力气解决的难题。否则,农民增收的最终目的还是难以实现。我们期待着“村社户”模式如何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更有作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专题报道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三农生活
   第B06版:市场资讯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要闻
土地流转与村级组织的功能转型
土地承包经营后,村级组织无事可干?
东方城乡报专题报道A03土地承包经营后,村级组织无事可干? 2012-04-10 2 2012年04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