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消息,近5年来,太湖水质稳中趋好,富营养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国家考核的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自来水厂出水全部满足或优于国家标准,蓝藻聚集面积和发生频次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11年上半年,在遭遇60年来最严重干旱形势下,太湖水质、藻情总体保持稳定,部分水质指标较往年同期有所改善:湖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从2007年62.3下降到58.5,由中度富营养改善为轻度富营养。蓝藻聚集面积小于往年,最大聚集面积同比下降35.2%,藻密度低于往年同期,最大值同比下降近70%,未出现湖泛现象。
为提高保护热情
全省首推“生态补偿机制”
治理太湖,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关停或减少对环境有破坏的产业,使入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但是,这些产业的减少,对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经济水平又会产生影响。为此,苏州在全省率先推出“生态补偿机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同时,生态补偿机制也提高了基层保护生态的热情。
据了解,至2011年下半年,苏州五个县级市和吴中区、相城区、高新区已先后出台了生态补偿实施办法,工业园区也已落实到位。吴中区还扩大了生态补偿范围,将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连片200亩以上的水稻田及阳澄湖周边的村纳入生态补偿范围。高新区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扩大范围,提高标准,除按苏州市规定建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对连片水稻田进行生态补偿外,明确对种植粮食、蔬菜作物的耕地,再按每亩400元予以生态补偿。吴江市加强粮田生产保护,对土地整村流转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种粮面积按每亩300元予以生态补偿,对粮食生产集中区域按每亩150元予以生态补偿。
建立“电子围栏”
环保部门可用手机监控
在大力治理太湖的同时,无锡环保部门也建立起一套“电子围栏”,对各水源地入湖水质实施24小时监测。一旦发现入湖水质有变化,电脑会在第一时间报警,环保部门可以采取应对措施。此外,这套水质监测报警系统还安装在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手机上。无论是否在上班时间,都能全面监控。
据了解,2007年以来,无锡全市共投入330多亿元,加快实施产业调整、控源截污、蓝藻打捞、调水引流、底泥清淤、生态修复等各项措施。2011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氨氮、总磷和富营养化指数分别较2007年下降10.2%、27.7%、61.1%、18.4%和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