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新主体·借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3月08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英式田园里的乡村情结

  一个国家的精英不脱离农村,农村才会充满生机和希望。务农的生活方式也为很多当代英国人所推崇,有很多人真心地热爱农场生活。很多都市人都有这样的“桃花源”情结,田园成了城市人的美丽幻想,代表着诗意栖息的可能性,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召唤。

  乡绅文化传统造就的乡村情结

  英国人有一股特别的乡村情结,这是英国独特发展历史和社会文化传统的体现。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生活中心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但要说对乡村情深意浓,深爱稼穑之事和乡居之乐的,恰恰是最早进入工业时代的英国人。英国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在他的代表作《英国人》里这样写道:“在英国人的脑海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英国的保守党领袖,曾经三次担任首相的鲍德温说的更是直截了当:“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

  英国历史发展少有激烈的革命,保持着连续性和渐进性的特点,起源于封建时代的贵族一直延续到现在。贵族乡绅阶层在数个世纪里控制主导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在现代,贵族虽然失去了政治特权和经济地位,但在社会文化上仍然有着影响力。

  英国的精英阶层——贵族和乡绅阶层长期扎根于乡村所形成的乡绅文化,造就了英国人这股子深厚的乡村情结。19世纪初,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在游历欧洲后,观察到英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他在《英国乡村》一文中写道:“在某些国家,都市便是这个国家的繁华富庶所在,是那里文采风流典章人物的荟萃之地,而乡村则属于比较粗陋的地方。在英国,情形则刚好相反,大都市只是上流社会的临时聚集之所或定期会晤之地;而数月一过,他们又重返其恬静自适的乡居生活。”英国的贵族乡绅们乐得做个乡下人。在乡村,乡绅贵族和茅舍农生活在一起,偎依在历史和自然的轻柔怀抱之中。

  土地是英国贵族乡绅的主要财富,庄园是贵族乡绅家族在乡村的宅邸。庄园不仅是安居之处和社会活动场所,还是地位的象征、身份的标志和家族实力的展示。英国贵族长期生活在乡村,热衷于庄园建设,大建豪宅。这就使得英国各地乡村遍布着或古老、或神秘、或宁静、或华丽、或庄严的各种庄园。

  精致的大别墅居于庄园的中央,四周环绕着草坪花园、湖泊溪流、牧场树林,再加上周边庄严的教堂、质朴的村舍、大片的麦田,真如诗如画。乡村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代名词,时至今日,英国都妥善保留着这些。静谧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是英国乡村的魅力所在。

  贵族乡绅阶层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对整个民族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社会有一种“向上流社会看齐”的风尚,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和政客为了追求社会地位,模仿贵族阶层的生活方式,不惜花重金到乡间购买地产、建造宅邸。如出身于伦敦东区贫困家庭的马库斯·塞缪尔,创办了大名鼎鼎的壳牌石油公司,他用商业精英的成功助力于获取上流社会地位,于是在1895年买下一大块乡村地产,1902年当上了伦敦市长。两位平民出身的工党领袖威尔逊和卡拉汉,卸任后到乡下购置田产,当起名副其实的乡绅来。

  甚至中下层民众也纷纷效仿贵族乡绅精心美化居所,模仿绅士的言行举止。乡村田园剧所展现的中下层英国人,男士彬彬有礼,一派绅士风范,女士则长裙曳地,满是淑女做派。乡村田园剧还充分展现了英国人对自然之美、园林景观的热爱,无论是贵族乡绅还是农民市民、花草林木都是居住空间的一部分。

  当然,田园剧是“造梦空间”,既满足本国民众的需求,也对外输出英国文化,真实的生活场景未必如此美丽。但英国人留恋乡间,驻足村野的社会文化传统,却深深根植于灵魂深处,造就了英国人浓郁的乡村情结。乡村,是心灵需求,也是物质欲望,这才是英国乡村田园剧长盛不衰的历史根源。

  务农是一种吸引人的生活方式

  一个国家的精英不脱离农村,农村才会充满生机和希望。

  务农的生活方式也为很多当代英国人所推崇,有很多人真心地热爱农场生活。纪录片《维多利亚时代的农场》的结尾说道:“务农是一种生活方式,且相当吸引人”。

  今天的英国贵族依然保持着与乡村的联系。最典型的热爱乡村生活的名人,大概要数皇储查尔斯王子了,除了履行一些皇室的日常职责以外,他热爱回归乡村做园艺,当农夫和研究植物。

  对于普通人,根据英国统计局2012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农民是英国满意度最高的工种之一,从事农、林、牧、渔的人往往是幸福感最高的,并且大多数人也都愿意将农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英国乡村管理局发布的数据表明,在过去20年间,英国农村人口增长了13.7%。该机构预计,每年约有11.5万英国人从城市搬迁到农村。

  当代英国的农夫们幸福感很高,是因为他们能够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轻松快乐地工作。《克拉克森的农场》里,英国千万富翁杰里米·克拉克森既有钱又有闲,买了一片大约1000英亩(约6000亩)地,自己亲自经营,耕种、养羊、开有机食品商店、保护生态。作为务农素人,克拉克森囧态百出,但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加上政府的财政补贴,第一年,他的农场没有赔本,也没有赚钱,只挣了144英镑。

  虽然经营惨淡,但克拉克森在“返回伦敦”和“留在农场”之间,选择了后者。务农是辛苦的,更是快乐的。我们之所以会热爱一份工作,源于它带给我们的快乐。像克拉克森这样的精英愿意留在乡村,是乡村充满活力的重要因素。无论历史还是现实,一个国家的精英不脱离农村,农村才会充满生机和希望。

  有谁不喜欢田园牧歌式的乡间生活呢?这两年,四川的李子柒拍摄了一系列传统的中式田园生活短视频,迷倒了无数中外粉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图景令人心驰神往。

  很多都市人都有这样的“桃花源”情结,田园作为城市人的美丽幻想,代表了诗意栖息的可能性,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召唤,更是对喧闹和浮华的逃离。正因如此,乡村田园剧不仅吸引着英国人,也打动着处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我们。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我们深知,中国的4亿农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民,生活并不闲适安然,他们既不能像李子柒那样,穿成像仙女一样彻底去手工劳作;也不能像英国的克拉克森那样,拥有几千亩地,依靠机械化去耕作;大多数农民收入还不高。乡村的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振兴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乡间也像英国田园剧中的一样,绿水青山之间遍布雅致的庭院,房前屋后有花园菜园,可赏自然之美,能享工业之便,广大农民也在闲暇之余,读书、诵诗、唱歌、跳舞,诗意地栖居在中国的大地上。

  郭继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专版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异域传真]
英式田园里的乡村情结
田振京:返乡创业带着乡邻谋共富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借鉴B06英式田园里的乡村情结 2022-03-08 2 2022年03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