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建设是核心工作之一。地方政府集中投入大量的项目资金到某个乡村,希望通过资源整合式的思路来实现乡村的系统发展。但是这样的期望并没有实现,究其原因是这些散落的项目落地到特定的乡村中,由于项目本身之间没有形成内在的联系,大多变成了“项目积木”,无法真正产生乡村的内在驱动力。
从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深度贫困综合治理实验以及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的工作效果来看,在这两个实验中,都探索了如何基于建设的撬动点,来形成乡村的内在驱动力。
各级政府基于脱贫攻坚的要求,曾在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先后投入了近2000万元的资金。河边村的脱贫过程,中国农业大学的学术团队和小云助贫中心的公益志愿团队深度参与。在河边村建设的撬动点就是在改造农民房屋的同时嵌入商业性客房。这样的撬动点当然有资源上的考虑,因为国家提出要在脱贫攻坚阶段解决贫困人口的房屋安全问题。但是更为关键的是,房屋改造的同时加入了资产的要素,通过公益资源的建设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性的资产。在这样的撬动点推动下,河边村全体村民的房屋都实现了重建,同时基于统一的建筑要求,河边村的房屋外观形成了整体性的美丽景观。由此,新业态产业扶贫的驱动力从外部主导逐步过渡到了外部与内部协力的过程,目前正在向内部主导进行转换。
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区的麦地冲的实验中,农大团队提出通过建设一个休闲产业的接待设施来盘活闲置的生产性房屋片区。麦地冲从2019年开始形成了以彩色水稻为主的创意农业。大量的游客来到了麦地冲观赏这一“网红”景观,但是游客群体的人流并没有给麦地冲带来多少利益上的回报。因此,需要建设包括客房、餐厅、水吧、会议室等接待设施来把人流转化为收益流。
从这两个实验案例中可以看出,有寻找乡村建设撬动点的工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意识下,找到一个具有系统连带性的撬动点,会把乡村建设从点到面系统地连接在一起。“连在一起”最重要的价值是把外部主导的发展驱动力转变为内部主导的发展驱动力,转变的关键就是要设计出以农民为主体的循序渐进的参与路径。这样的参与路径必然需要循序渐进,这是与农民意识转变发生的规律有关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参与最终要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发展中最重要的建设者和最大受益者。
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