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体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也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须加快补齐农村学校体育这个突出“短板”。
□罗宇
2018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今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促进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为推进农村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当前,农村学校仍不同程度存在体育教师短缺、体育教育经费紧张、体育训练设施条件落后、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处在较低水平、体育课程内容单一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政策支持
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师资短缺问题
《意见》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以小学为例,如果每天5节课中有1节体育课,按比例小学教师中体育老师应占五分之一,而现实情况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缓解农村学校体育师资短缺,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培养。师范院校扩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增加该专业国家免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二是疏通农村学校就业途径。增加特岗教师和统一招录教师中农村体育教师的比重,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和有教练员资格证者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购买体育服务机构的服务;三是稳定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强化教师爱岗敬业思想教育,同时在教师待遇、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农村学校教师倾斜。
科学规划统筹
强化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场地与设施是保障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在推进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还兼有开展群众体育功能,满足村民对体育的热爱和健身需求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农村学校体育场地不达标、体育设施配备不足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为此,各级政府应科学规划统筹,将学校体育设施、场地纳入公共体育设施场馆建设规划,着力在农村学校建设体育场(馆)、塑胶操场,添置大众普及类体育项目的体育锻炼器材,并将这些建设与打造村民15分钟健身圈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
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丰富课程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生产劳动,为群众喜闻乐见,有较强的地域性,具有门槛低、参与度高等特点。因此,农村学校可依据自身师资特点以及所在地域资源、民俗民风等文化传统,创建有影响、具长效性的“一校一品”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通过吸收当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进校园,与在校体育教师共同进行课堂教学、编写校本教材、设计教学道具等方式充实教学资源,展示传统体育教学成果。这对于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时代农村学校体育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摘编自《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