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浦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6月09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到新场
■摄影 明念
  □通讯员 韩大方

  春分刚过。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又有了去新场一游的念头。

  此前的一些日子,江南春雨潇潇,还是春暖乍寒。近两天来已是春光明媚,风和日丽。尽管今年的油菜花和桃花已经陆续看过一些,但我总觉得油菜花和桃花的色彩在千年古镇,一定会有与众不同的韵味。

  “包家桥”的气势

  首选在“石笋里”南下。不远处,一座“一字樑”桥横卧在“南五灶港”上。两条花岗石大石板做桥面,两边是用薄薄的大石板作护栏,真是坚固又简洁。

  阳光下,“包家桥”三个大字显得更加遒劲有力。河道两侧的石驳岸风格各异,桥南堍的那一家矩形块石,方棱出角,大小一致,整齐划一,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加工和垒砌的。临河的建筑气势非凡,有主楼,有裙房,有水桥(通达水边洗衣、淘米洗菜的石头阶梯)……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可以想象当年主人的地位和经济实力了。

  “南山寺”的文脉

  过了“南山坊”牌坊,就可以看到南山寺了,其初名常寂庵,元大德十年(1036年)建。虽然规模不是很大(26间平房),但也错落有致,蔚为壮观,列为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路西的围墙里,有一栋坐北朝南、难得一见的大殿,似2层,飞檐翘角有气势,横匾上写着“四库书房新场雅集”。它前面是一个偌大的荷花池。我曾在秋高气爽之日慕名而来,体会“出污泥而不染……”的意境。但在春风拂面之时细细观赏,竟然有意外的收获——尖尖的、卷卷的、嫩嫩的荷叶正破土而出,孕育着伟大和壮观。怪不得一组摄影团队在忙碌呢。

  名宅深院、楼台亭阁在新场大街上屡见不鲜,我曾带着地图、古籍出版社的专著一一瞻仰。这次,我突发奇想,不走回头路重复欣赏街景了。为的是要在乡间小道,阡陌田野,潺潺流水中好好地闻一闻春的气息,春的味道。

  弹硌路的工匠精神

  于是,我绕道至荷花池北侧西市河上的一座虹桥上(浦东人称拱桥为虹桥,犹如彩虹一样漂亮),登高望远,河的西侧紧贴着一条似铺设不久的弹硌路。小方块石之间,工匠们特意留出一指宽的间隙,灌上了泥土,现在正是绿草茵茵。这让我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多伦路,也是一条弹硌路。但那不是用花岗石铺设的,而是用一种乳黄色的、手心大小的石块铺就的。光滑如玉,可见材质上品、上面留下了前人打磨和时代的印记。这条弹硌路,块石之间没有泥土,更没有小草。可以想象,城里人对春天的气息更敏感,更迫切。

  春在哪里?春在乡间,春在田头,春在水边。我踏在古镇的这条弹硌路上,隔水相望新场大街的临水建筑。顿时有了与前几次在大街上看“门面”完全不一样的滋味。在河水倒映的建筑群里,我看到了工匠们在石头的、水泥的岸边刻下的智慧印记;在碧波荡漾的小河里,我看到了鱼翔浅底,水鸟戏水;在炊烟袅袅的街景里,我看到了油菜花金黄,桃花粉色,蚕豆花(兔子花)争艳的人间烟火……

  “十八牌楼“的乡愁画感

  春到江南,美不胜收。我,如痴如醉。

  我从南北走向的桥下来,右转走上东西走向的桥。我已绕了两半圈,回到了起点,穿过“石笋里”牌楼,北上新场大街中市。

  中市,是新场大街最繁华的路段,也是人气最旺的地方。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街上人头济济,摩肩接踵。这里有成匹的南汇土布和以此为原料制作的服装、包包。一些喜欢闻闻很臭,吃吃很香的游客,甘愿在“古镇特产 蒋三臭豆腐”的招牌下排起了长队。有操着南头人(我们家在北头,如此习惯称谓)方言的老太老伯摆着地摊,在出售一些自留地上种的时令蔬菜,豆角、瓜果之类。我们入乡随俗,逢熟吃熟。伽菜、榨菜、菜尖、草头、马兰头,青翠欲滴,样样喜欢,累得我的双手有点发麻。

  牌楼路口,新场大街上的最宏伟的“三世二品”牌楼特别引人瞩目。不远处还有一座横卧在南六灶港上的小巧玲珑的虹桥。新场闹市被水紧紧地围着,这就使新场的空气有了湿度,有了温度,有了灵气。再巧不过的是,就在我反复对焦拍摄这座虹桥时,朋友群里接收到了这样一条微信: 

  “十八牌楼(坊)九环龙(桥),成就了新场古镇的前世今生。在历经了千年风雨沧桑后,我们依然可以听到第一楼里跑堂小二沏茶时的声声吆喝,看到夕阳底下晚归牧童的美丽剪影,以及邻家屋顶上悠悠飘荡的袅袅炊烟,那亲切熟悉的声音,那动人心弦的画面,总会撩拨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那份挥之不去的乡愁和怀想,并化作万千幸福的憧憬和希望,真可谓美哉、快哉!”

  这不是我尊敬的唐老师吗?他曾经对我说过,他是喝新场河水长大的,是地地道道的新场人。不然,此景,此情,即使是绞尽脑汁、妙笔生花也写不出来的!

  “三桥”的愿望

  在洪福桥上,我登高远眺,北市人群熙熙攘攘。我钻进人群,红木雕刻、古董饰品、绸缎手绣……目不暇接。

  已是近黄昏,我来到了洪东街,去绕东半个圈。这里,人烟稀少,生意冷清。但有人说,这是短暂的一刻。夜晚,灯亮起了,“三桥”这边绝不比新场大街逊色!

  “三桥”,是因为新场港与南六灶港相交的缘故。忽上忽下,连过三座桥。这种境况,我除了在周庄相遇以外,在新场这里是首次体验。从南六灶港的成名到上边的一大一小条石平板桥来看,已是有点“年纪”了。与南来北往的洪福桥一样,古色古香,但这座横跨新场港东西的虹桥——千秋桥(原名仗义桥,又名八字桥),要威武雄壮多了。这座桥南侧桥联为:“愿天长生好人,愿人长行好事”;北侧桥联为:“济人即是济己,种福必须种德”“千秋夜月”是新场十景之一。河边朱红油漆一新的长廊,大概是现代人的杰作了。

  新场之春,是景美;新场之景,是史美;新场之史,是人美。古往今来,新场人在变与不变的真理中上升和发展。正是由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这里才逐步成为魅力新场、活力新场、和谐新场、文化古镇的。

  据史书记载,新场成陆于唐,建镇于宋,建炎年间,有两浙盐运司署将下沙盐场迁于此,故得新场之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动态
   第A03版:关注
   第A04版:调查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政策
   第B08版:农技
悉心教授国画 培育桃李满天下
春到新场
东方城乡报浦东 A07春到新场 2020-06-09 2 2020年06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