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上农论坛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如何实现农房向民宿的蝶变
~~~如何实现农房向民宿的蝶变
~~~如何实现农房向民宿的蝶变
~~~如何实现农房向民宿的蝶变
2018年08月14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顾吾浩(上海市农经学会原副会长)
如何实现农房向民宿的蝶变
  如何实现农房向民宿的蝶变

  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亮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专家认为,这是我国农村“三块地”的最后一块土地制度改革,对于盘活农村宅基地,赋予农民财产权,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是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经济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一、正确把握盘活闲置农房的政策导向

  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逐步发展演变而成的,其主要特征是“集体所有、成员使用;一户一宅、限定面积;无偿分配、长期占有”。这一制度在保障农民居有住所、促进农村稳定发展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现行宅基地制度面临着严峻挑战和突出问题,主要是:用地供需矛盾尖锐,新增宅基地取得困难(上海翻建、新批和户口转非的小农民都无法解决);人口大量转移和土地退出不畅,闲置、空闲宅基地和农房增多;宅基地和农房财产价值未能显化,大量土地、农房资产处于“沉睡”状态。因此,要按照“三权分置”盘活闲置农房还有许多政策羁绊。为此,我们认为要正确把握以下政策导向:(下转B6版)  (上接B3版)

  1.要明确“三权”、落实“三证”。即盘活闲置农房必须首先做到权证清晰,要明确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主体、明确宅基地资格权主体、明确农房财产权主体,要有合法的宅基地使用证、农房财产权登记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证。这样就为盘活闲置农房设置了一个合法的准入条件,从而在坚持“三权”不变的原则下,开展闲置农房的盘活利用工作。严禁借盘活闲置农房之际下乡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所。

  2.要符合“村庄保留规划”和“一户一处”原则。即盘活闲置农房必须要在规划保留的村庄内开展,在优先保障村民居住的条件下,符合“一户一处”(土地法第62条)、产权清晰、处于闲置状态和可安全利用等要求,并经集体经济组织认可。不包括设施农业项目配套用房、违法占地建房以及农民非居住用房等。

  3.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兼顾各方合法利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要尊重农民的选择权,不得强行并户、移居、腾房,首先要保障现有农民的居住用房。正确处理好农户、集体和合作单位之间的关系,确保各方合法利益,做到共建共享共赢。

  4.坚持“五个结合”。即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与现有的农村改革发展规划、政策相衔接,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相结合,与推进上海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五违四必”整治相结合;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

  二、上海发展民宿经济的战略路径选择

  民宿是利用自有住宅或闲置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业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经营方式,为旅客提供的乡野生活住宿处所。民宿虽然是非酒店业的民间小微旅游服务实体,但是它同样具有旅游业的各种要素和规范规定,有的甚至更具有个性化。因此我们必须厘清民宿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才能走进民宿、发展民宿,寻找适合上海特点的民宿发展路径。

  1.基本特征

  个性特征张扬。民宿就是民居,就是老百姓的住宅。由于接受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不同传统、不同家教的熏陶,其房屋显得各具特色,都充分体现主人的意愿。在民宿生活服务上,家庭的个性化特点明显。

  乡土文化明显。民宿是一种民间建筑,建筑是一种文化,因此,民宿虽然个性化特征明显,但脱离不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在外观、建筑风格、内部设施等方面都能体现多样化、本土化的民间风俗文化特色。

  “乡愁”色彩浓厚。由于民宿历史痕迹明显,乡土气息浓厚,贴近甚至融入百姓生活,因此,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勾起人们的儿时回忆,是典型的“乡愁”型旅游产品。这是民宿的典型特征,也是民宿的吸引力、生命力所在。

  接待客源多样。民宿由于规模小、客房少,接待的客源,一般是周末度假的城市白领,特别是年轻的背包客、自驾游的亲子客源,还有喜欢去农村度假养生的城市老人等。

  2.基本类型

  (1)按类别分:有传统民宿和现代民宿。传统民宿多以民间百姓的民居为依托改造而成,是民宿的主流。现代民宿以新建为主,一般依照当地的建筑风格辟地新建,也有移植域外名宅、名村,形成反差效应,增强吸引力。

  (2)按功能分:有单一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单一服务型是指只提供住宿服务,此类民宿一般紧靠大型景区、旅游综合功能区和城市,综合服务型是指除住宿外,还能满足其他的服务需要,如餐饮、观光、休闲、养生等功能。

  (3)按规模分:一是居家散落型。把多余的房间整理出来做接待客人用。布局分散,星星点点散落在村庄里、街道上。二是联户打造型。一两户人家选择合适的地点建造几栋民宅打造成民宿。这类民宿多见于交通要道旁,以提供特色餐饮为主,兼作住宿。三是连片集群型。通过规划,把一个村庄、一条街道或者其中的一部分连片打造成民宿。

  (4)按层级分:有一般民宿、精品民宿和潮流民宿。一般民宿主要以居家民宿即传统民宿为主,其特点是原始、朴实、真实;精品民宿主要体现在内部装饰精致,富有创意,按照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进行设计。这种民宿的美感度、舒适度、享受度甚至胜过高星级宾馆;潮流民宿是根据异国异地、名村名镇主题内容建设的或恢复重建的景区民宿,归类为潮流民宿。

  3.路径选择

  据业内专家分析,我国民宿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近两年进入了快车道,各地民宿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特别是浙江省,依托青山绿水,发展民宿走在全国前列。上海的发展路径怎么选择,我们认为,主要突出两大特色:江南水乡和海派文化。具体可以选择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普惠型民宿。就是农家乐的升级版,在原来吃农家饭的基础上,住农家屋。这种民宿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闲置房屋的内部改造装修,形成可以供客人住宿的房间。是一种居家散落型的民宿,起点相对比较低,但是基础好,发展快,受益面广。它的特点就是依托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田野风光、白墙黛瓦,使游客享受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方式。

  二是文创型民宿。选择郊区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村庄、小镇,利用社会资本,对闲置农民房进行成片改造,并植入农耕文化和海派文化,提升原有村庄、小镇的文化内涵和景观水平,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民宿旅游度假区。如上海金山嘴渔村,经过改造,成为市民青睐的集海鲜餐饮、旅游度假、渔文化为一体的民宿综合体。还有莫干山的后坞村、江苏宜兴的张杨村等。

  三是精品型民宿。上海完全有条件打造具有海派文化、国际元素的豪华型高品质精品民宿。这些民宿,主要应选择在大型项目游客集散地,如浦东迪士尼乐园周边、松江佘山国家森林度假区周边、奉贤金山滨海旅游区、青浦淀山湖风景区、崇明国际生态岛等,通过规划,投资新建高品位的民俗旅游度假村,成为上海乡村旅游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一张名片。

  三、创新发展民宿经济的体制机制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和盘活闲置农房,是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重大创新,具有丰富的政策内涵,根据中央的要求,上海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以形成新的体制机制。

  1.积极探索和完善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机制。市有关部门要结合上海实际,认真梳理目前上海农村宅基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围绕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加快研究制定本市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具体实施细则。重点要界定取得宅基地的资格权,颁发宅基地资格权证。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宅基地的分配、转让、出租、退出、继承等政策机制。要研究宅基地及其农房财产权银行抵押贷款的政策机制,以获得金融机构对盘活闲置农房和发展民宿经济的资金支持。同时,要梳理中央和本市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征地留用地、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用地等政策,与盘活宅基地、闲置农房的政策配套使用,形成政策的综合效应。

  2.探索创新发展民宿经济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从闲置农房到民宿产业,这是重大的制度创新和资产裂变,需要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主体。根据浙江、江苏等地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一是组建民宿专业合作社。一般以村为单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吸收农户入股,组建成股份制的以民宿为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模式的好处,全村形成了一个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共担责任、共担风险,确保民宿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由镇村龙头企业、资产投资公司或城市有关工商企业作为投资方,负责改造修建符合条件的闲置农房,与农户签订租赁合作协议,由投资方统一经营,农户做好服务工作,收益定比分成。三是农户自主经营,村集体组织做好服务工作。上海要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3.加强政府引导管理,形成全社会创新合力。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亮点,也是上海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形成合力。一是加强政府管理。市、区、镇三级政府都要建立专项领导机构,由各级政府的分管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组成,并制定实施计划,统筹协调规划、项目、资金、进度和考核等。二是坚持规划先行。要结合本市城市总体规划、本市“十三五”城乡一体化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认真编制盘活闲置农房和发展民宿经济的产业规划,明确民宿经济的集聚区、精品区、示范区和散落区的空间布局,并根据各区镇实际情况,明确先行区,以此带动面上的发展。三是形成社会合力。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新利益驱动机制,激活城市资本、农村集体组织、农民自身参与闲置农房改造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家、艺术家、海归城归派、外出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到农村发展民宿产业。四是创新政策机制。有人说,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经济,是农民在土地制度改革上的最后的晚餐,也是落在家门口的红利,因此必须慎之又慎,让农民真正分享改革的红利,形成长效增收机制。为此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从闲置农房的界定上、从盘活闲置农房的方式途径上、从财政力量的支持上、从社会资本的介入上、从民宿产业的经营上、从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形成政策创新机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言论
   第A03版:动态
   第A04版:特稿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解读
   第B03版:上农论坛特刊
   第B04版:上农论坛特刊
   第B05版:上农论坛特刊
   第B06版:上农论坛特刊
   第B07版:种植
   第B08版:专版
各界共议上海乡村民宿发展的制度与路径
方志权(市委农办研究室主任)
张亚军(金山区委农办、区农委主任)
顾吾浩(上海市农经学会原副会长)
东方城乡报上农论坛特刊B03顾吾浩(上海市农经学会原副会长) 2018-08-14 2 2018年08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