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杨清悦 通讯员 罗顺昌 顾银龙 摄/记者 杨清悦
虚心好学 当好知青
2013年退休的“小许”显然已经不小,但在当年他插队的农村老人看来,许文君一直是当年的那个“小许”。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1969年许文君成了千千万万知青下乡中的一员。在颛桥公社新华五队插队期间,许文君不怕苦不怕累,虚心向农民们学习各种农活的技巧,由于他好学上进,在较短时间内,就学会了驾牛耕田,河中罱泥,抛秧插种,乃至撑竿摇船等较难的农活,成了种田的一把好手。除此之外许文君还很乐意于份外事,当看到妇女们每天辛苦挑水,他就不声不响地每天起得很早,挑上“八担水”(每担50多公斤)把水池、水缸灌得满满的。生产队养猪场缺少饲养员,他主动请缨,一干就是三年。在他人的眼中,许文君这个插队青年身上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是一位虚心好学,一学就会的好知青。曾先后被评为“六好”社员,队里还推荐他担任了生产队副业队长、生产队指导员。
1978年,随着乡村企业发展,许文君被推荐到颛桥镇“群力化工厂”工作,并担任了团支部书记。他虽然身在企业,心里却时常惦记着当年在农村照顾过他的乡亲们,每逢“三夏”、“三抢”、“三秋”大忙季节,他的身影经常会出现在田头场角,不要报酬挥汗大干。乡亲们亲切地说:“小许”又回来了。
感恩乡亲 筹办聚餐十余年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下海经商成了一股热潮,不甘落后的许文君也选择了“下海”之路。他先在颛桥车站旁开办了“小乐惠点心店”,后扩大经营规模,在莘庄镇开了一家“南灵酒家”和一家“熟食店”。此时的许文君成了旁人眼中的“许老板”,尽管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但他始终忘不了曾经跟他一起日夜奋战在田头的父老乡亲,闲暇时会去串串门,聊聊天。只要知道哪位老伯伯老妈妈生病住院,他都会带上水果前去看望。得知有的老人住进了敬老院,逢年过节,他也会带上礼物去探望。
如今,村民们都住进了动迁房。居住分散了,自然与父老乡亲见面的机会也少了,如何弥补因动迁而与乡亲们产生的距离感,一个想法在许文君脑中形成,“请宅上每家一位老人吃年夜饭,把大家聚在一起,得乡邻不断情。”他一把这想法告诉了妻子,就得到了妻子的赞成。为了使家家户户都到场,他用心挑选乡亲们前来方便,且喜爱的就近区域正宗家常菜饭店。在现场他还免费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拍寿星照。
“今年的饭店我也已经订好了,我当年插队的生产队一共是3桌人。”许文君告诉记者,考虑到不少老人已经腿脚不便,每年的年终聚餐,他都会包一辆面包车为他们来回接送。“每年三五桌,那也是一笔不菲的开销了吧?”面对记者提问,许文君连连摆手。“这算什么,我当年18岁就插队下乡,这些乡亲们对我很是照顾,烧菜烧饭给我吃,帮我一起分担农活,现在他们老了,我也应该尽我绵薄之力以报当年之恩呀。”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聚会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坚持十多年,乡亲们冲着他的这份孝心孝意年年都会聚在一起,吃着家常菜,聊着家常话,诉说着乡情、乡愁。
报恩社会 资助贫困生
21世纪后,许文君担任了颛桥镇个体协会副主任,他却是各方面更严格要求自己。
“我现在资助着云南怒江山区的两兄弟,当时看到报纸上对他们的报道,每天上学都要在怒江上空通过一个滑索才能到达对岸,实在太苦了。当时他们念小学,现在已是初中生啦,生活条件应该也比10年前好多了。”许文君笑着翻出两位孩子这些年寄给他的感谢信,“我想,这份爱心一定要坚持到他们大学毕业吧!”他说。
原来,2006年春,市“个协”发出了“资助贫困生上学”倡议后,他发动区镇“个协”组织坚持不懈开展此项工作。到2016年十年间,“个协”组织共资助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安徽泾县的贫困生8名,云南怒江的学生2名,捐助资金数万元。受到当地政府学校师生和家长由衷的敬佩和真诚的感谢,一封封来自远方的感激信,读着让人肃然起敬。
许文君在家中是小儿子,父母亲从小习惯用上海方言叫他“小伍子”,因此熟悉他的众多颛桥人也亲昵叫他“小伍子”。也许这亲切的称呼就是对许文君不忘乡邻乐于助人的最高褒奖。“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就应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少做错事,就够格了。”许文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