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也许不久之后就会成为现实。近日,中科院半导体所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沈国震课题组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姜凯合作,研制出一种基于石墨烯材料的新型柔性触觉传感器,实现了类似人体皮肤功能,可快速感知微小压力变化等,可应用于军事、医疗健康等领域。
电子皮肤即新型可穿戴柔性仿生触觉传感器,是一种用于实现仿人类触觉感知功能的人造柔性电子器件。
“它像人体皮肤一样具有柔韧性,可以任意弯曲与变形,能够实现仿人类触觉感知的功能。”沈国震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对轻如羽毛、小似米粒的物体停留在其表面所造成的触觉,也能够清晰地感知出来,而且感应速度极快。”
人类皮肤的感触响应时间为30~50毫秒,该器件响应时间仅需5毫秒,而且灵敏度高达15.6kPa-1,并能够循环工作10万次以上。从这些数据上看,电子皮肤的“感觉”一点都不比人类的差。
“其实,相对于听觉、视觉而言,触觉感官的模仿十分困难。”沈国震坦言,因为模拟触摸感觉需要发展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大尺寸的压力传感器阵列,为了模仿自然皮肤的触觉感知特性,必须发展大面积柔性高像素力传感器阵列。
人造仿生电子皮肤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一种,其研究和开发受到了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石墨烯、碳纳米管、导电聚合物等特殊材料因其超轻薄、韧性强、电阻率小等优良特性,被认定为电子皮肤的优良基底。其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医疗、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等领域。
“目前这种仿生电子皮肤已经被尝试应用在医学领域,用来实现对脉搏跳动、语音识别等人体生理信号的实时快速检测。”姜凯告诉笔者。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