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社区科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中国科讯”App致力于打造“文献移动获取第一平台”~~~
“中国科讯”App致力于打造“文献移动获取第一平台”~~~
“中国科讯”App致力于打造“文献移动获取第一平台”~~~
“中国科讯”App致力于打造“文献移动获取第一平台”~~~
“中国科讯”App致力于打造“文献移动获取第一平台”~~~
2016年05月0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科讯”App致力于打造“文献移动获取第一平台”
科学家口袋里的科研利器
  近日,中科院推出“中国科讯”应用,致力于打造“文献移动获取第一平台”。读论文是每个科学家的“必修课”。而在科技创新链上,文献情报亦是一项极为基础性的工作。然而,本应站在科技与时代发展最前沿的科学家,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却还被动地局限在一些“守旧”的规则中。一个例子就是,一旦科学家离开办公室,就很难下载和阅读本应能获取到的文献全文。中国科学院决计改变这种现状。

  近日,中科院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宣布对一款名为“中国科讯”的App进行公开试用。这意味着从今以后,所有中科院的科技工作者都能通过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免费下载和阅读自己所在机构订阅的期刊文献和电子图书。

  科学界的呼声

  “中国科讯”是中科院精心打造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知识服务平台,旨在整合中科院自有、联合和引进的海量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集成重要科技进展报道以及其他科技情报产品和知识信息,支持科研人员、研究生、科技管理者等各类型用户随时随地阅读科研文献、便捷获取科技资讯,致力于打造“文献移动获取第一平台”。

  前段时间,包括两院院士、研究所所长、海外课题组组长和博士生在内的200多名中外科研工作者收到了来自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一项调查:“如果有一款工具,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查阅、下载、阅读付费文献全文,就跟在办公室使用权限相同,您会不会使用?”

  近70%以上的中国科学家对此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而几乎所有的外国科学家对此举双手赞成。

  “会啊,我们实验室的人全是手机族,走路都在查邮件,这个应该蛮常用的。”

  “会,很多人,尤其是老师们都期望能用手机或家里的电脑看文献。”

  “这个好,如果能一直维护,付费买我都愿意。”

  长期以来,因为涉及知识产权,科学家下载和阅读文献受到物理IP地址的严格限制。而国外的一些科研机构,虽然为其用户提供VPN方式的认证服务,使其脱离了固定IP的限制,但使用者仍要依赖于电脑桌面登录,无法在手机、Pad等移动端使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面向移动智能终端整合数字资源和服务,构建满足用户移动服务需求的数字资源保障平台,高效支持信息的便捷获取和集成利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中国科讯”研发团队一致认为。

  实际上,这种现状也引起了中科院领导层的高度关注。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就曾多次对基于移动平台的信息获取和应用作出指示,希望尽快推进这项工作。

  他认为,知识的获取、加工和扩散能力对知识服务至关重要,尽管未来文献情报工作的最优服务模式难以预料,但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升级,通过模式创新,让知识获取和利用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和高效,必然是其发展方向。

  为科学家而生

  “中国科讯”在科学家的呼声中萌芽,也是为满足科学家的需求量身打造。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张冬荣告诉笔者:“这款App除了实现移动下载阅读文献,还将不断优化,推送更贴心的服务。目前就已能根据用户的查询习惯及所在领域,进行个性化内容的初步推送。用户觉得重要的文献,还可以直接发到自己的邮箱保存或深度阅读。”

  “中国科讯”平台的建设得到了资源供应商的积极响应。

  “出于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等多种原因,文献的移动服务一直进展不大。”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源建设部主任赵艳说,“世界几大出版商对‘中国科讯’是持欢迎态度的。一方面是因为在移动互联时代,出版商也需要作出变革;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中科院的信任。”

  作为中国最大的科技数字文献聚集平台,中科院极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出版商中拥有非常好的信誉。

  截至目前,已有25家出版机构与中科院达成移动应用合作共识。通过“中国科讯”平台,科学家能移动阅读和随身获取3601种外文期刊、39854种外文图书、14665种中文期刊,可获取资源量占目前中科院引进商业外文电子期刊总量的54%、外文电子图书量的38%、中文电子期刊量的87%。

  在当天的发布会现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签订了“学术信息资源移动获取服务技术合作协议”,并与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维普资讯、威利等全球知名出版商签署了移动应用战略合作协议。

  更大的世界

  得知“中国科讯”上线后,既是科学家同时主管文献情报工作的院领导李静海,首先进行了下载安装试用。他觉得“挺好用”,“是文献情报系统服务变革的一次很好尝试”。

  这是因为“中国科讯”实现了文献、情报和科技咨询的移动化,可以帮助科研人员随时随地发现、利用、处理信息,把握全球科学研究的进展和态势,实现个性化信息自组织,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同时,将引领移动网络环境下知识服务向纵深发展,将传统知识服务真正推向“主动推送”型、“大数据分析”型和“创新驱动”型发展轨道。

  李静海还希望,“中国科讯”加强与出版界的紧密合作,不断推进知识服务模式的创新研究,努力将“中国科讯”发展为“全球科讯”。             

  丁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人物面孔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社会民生
   第A08版:健康养生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旅游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科普
   第B08版:绿野副刊
科学家口袋里的科研利器
“吹弹可破”电子皮肤比人“感觉”更灵敏
机器人“准星”明年参加高考测试
澳大学研制出无毒且柔韧性强的太阳能电池
新型分子传感器“隐形墨水”问世
东方城乡报社区科普B07科学家口袋里的科研利器 2016-05-06 2 2016年05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