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并不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但在位于崇明新河镇的上海福岛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亚达却一点都不清闲。每天除了管理好蟹塘里的蟹苗外,还要接待来自全国多地的客户,负责将自家的优质蟹苗销往各地。作为崇明岛上的蟹农,沈亚达有约20年的养蟹经历。“看着乌小蟹慢慢长大变成了崇明清水蟹,也从只卖螃蟹的蟹农转变为了兼顾培育、销售蟹苗的职业农民”,沈亚达见证了崇明清水蟹的成长史,并始终坚持改良、培育中华绒螯蟹蟹苗,将崇明本地的优质蟹苗、成蟹推广到了越来越多的省区市。
【经历】
放弃服装行业 坚持养蟹20年
说起培育好蟹种,在崇明地区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沈亚达——上海福岛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记者与沈亚达的谈话中发现,养了近20年蟹的沈亚达,早已把基地当成自己的“家”,把蟹种当作自己的“孩子”。他说:“养蟹的过程就好比养育孩子一般,从‘母亲’肚里的孕育,到‘孩子’出生后的照料,最后再辅助‘他’茁壮成长,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培育。”
沈亚达是土生土长的崇明人,他当过兵,退伍后在乡镇农机站干过,也曾在乡镇法律服务所为百姓排忧解难,之后又到农村做了3年村支部书记。1995年,沈亚达辗转到宝山,在商场里承租了一个柜台干起了服装生意。1996年,在与宝山吴淞农技中心水产专家闲聊时,专家的一句话“勾”起了沈亚达的兴趣。“养蟹,未来将有不错的发展前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沈亚达立即与这位水产专家攀谈起养蟹经。经过多番咨询后,沈亚达决定干蟹业,在横沙岛投资近50万元,创建了一个占地22亩的蟹塘,与亲友们一道养蟹。一边经营着商场,一边又在横沙干着蟹业的沈亚达仍不“知足”,还跑到江苏启东忙起了蟹苗场。三头并进,忙得不亦乐乎。就在这时,沈亚达也有了新的想法:如果要做大做好一门生意,必须要有所取舍。与其遍地开花,不如专攻一样。再三考虑后,他放弃了服装生意,2007年,沈亚达成立上海福岛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自此专攻养蟹。
【亮点】
科学化管理蟹塘 探索养蟹模式
“和外地比,我们的养蟹成本较高,没有优势,但是客户依然会选择我的蟹种,那是因为我们一直坚持保障蟹苗的品种”,沈亚达告诉记者,如何把蟹种养好,这可是门技术活,水质、水草、饵料这三个环节十分关键。“首先,养育环境必须无毒无有害物质,为蟹苗能够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在水质这块,要遵循先‘肥’后‘轻’的原则;在饲料这块,遵守‘两头精,中间轻’规律,开始阶段,如同孩子补营养,需要充足的养分,中间段也就是7、8月的高温期,倘若投放过多饲料,会引起水质污染,在后阶段,需要加强体质复壮。这样下来,我的蟹种质量就能得到提升。”
“我们用的饲料富含动物蛋白和钙,几乎不含植物蛋白,这样,出产的蟹苗及成蟹也更加健康,”虽然因此每亩蟹塘的成本就比别人贵了400多元,但沈亚达感觉很值得。就肥料而言,他也坚持使用生物肥。而在销售季节捕捞蟹种时,合作社采用自主发明的专利技术(冲水捕捞法和冲水分解法)进行起捕和筛选,也能提高蟹农的效率,不仅减少了劳动力,相对人工捕抓对蟹种的损害也更小。
【模式】
与蟹农合作,统一经营销售管理
记者了解到,福岛合作社目前有40余名员工,对这些社员采用的却不是普通的雇佣模式,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营模式。原来,沈亚达把蟹塘按面积分给了社员养殖,由他们亲自来管理,平日里喂食、用肥、清理等工作都是社员负责,而蟹苗的引进、销售等环节则由沈亚达来负责,如果遇上销售困难,也由沈亚达来承担损失。这样,社员们只要每年做好自己的田间管理,就能拿到自己分管蟹塘的收益,干活也更卖力了。
这样的模式也是沈亚达考虑再三后决定的,“我自己只保留了200多亩的蟹塘,剩下的全包给了社员,这样,他们自己是自己的老板,也更加负责尽职,”当然,沈亚达也建立了考核、管理机制,只要发现社员不使用自己限定的肥料或是田间管理模式,就终止合同。如此就保障了蟹苗、成蟹的品质。
目前,合作社在崇明拥有蟹种养殖面积为1350亩,后备亲蟹养殖面积为150亩,在江苏射阳建有池塘生态育苗合作基地500亩,年产良种大眼幼体5000余公斤,优质蟹种20万公斤,育苗后备亲蟹0.5万公斤,商品蟹1万公斤,成为目前上海最大的蟹种培育基地与后备亲蟹培育基地。生产的蟹种销往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广西、云南、河南、河北、山东、新疆等14个省区市,年超值超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