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学术界测算,南极磷虾资源量估计有4亿吨。面对如此巨量的磷虾资源,人类每年数十万吨的捕捞是否太过于谨小慎微?人类对南极磷虾渔业的开发,会对南极生态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南极生物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需要从南极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维持机理、系统演化等角度进行科学探讨。
如此数量庞大的磷虾,它们的食物——浮游生物来自哪里?支撑浮游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又来自哪里?在此次沙龙上,沙龙领衔专家之一的南京大学海洋地质学家高抒教授提出了“南极海洋生物量的物质收支——系统演化假说”。他基于自己的研究经验,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有没有可能,南极海域的洋流涌动,为南极生物圈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而经过数万年的累积,海水中的营养物质浓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足以支持大量磷虾的生长。这是确定磷虾最大可捕获量计算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表示,这还只是一个初步构想,若要验证这一想法,还需要弄清楚环绕南极的洋流和近岸水域的水体物质组成。
现场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还从物理过程、生态动力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沉积过程等多角度对南极海域高生物生产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自由探讨和交流。赵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