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尊重父亲决定 从事农业生产
三个人在企业上班,每人每年5万元收入,一个家庭也有15万元,而种水稻的话,达不到。这就是黄英和她父母当年争吵的原因。2008年,黄英终于还是辞去了自己在企业里的稳定工作,回家全身心地帮助父亲从事农业生产。“拗不过父亲,是最初决定回家务农的原因。”黄英坦言,当初这个决定并非自愿。
黄锡才高中毕业后便在大队农机队工作,与农业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对农业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感,虽然黄英和其母亲也曾多次劝说黄锡才放弃,却始终没有任何效果。完成学业后的黄英最初在企业里做文员,遇到农忙时节,除了本职工作外还得帮助父亲分担地里的农活。2008年,家里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以出租金的方式承包了248.5亩农田,黄英认为这种两头顾却都顾不周全的工作状态无法持续,便辞去了工作回家务农。为了早日进入职业农民的角色,她边干边学,从春播、夏管到秋收,每一个环节都亲自深入田间地头,不仅在从事农活的过程中学习,而且积极参加区农委组织的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不断掌握农作物种植知识技能,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生产能手。
【体会】
“女汉子”对土地的感情与日俱增
“2008、2009年两年是最苦的。”7年前的黄英26岁,农忙时节,她和田里的任何一位老农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干上一整天,在超过35摄氏度的高温天里除草补秧、独自拿着铁锹寻找稻田的漏水处、秋收时扛着100斤重的稻谷弯腰起身连续工作……那两年黄英家承包的农田机械化水平并不高,大多数农活都是靠人工完成。“幸亏我不是儿子,我爸是把女儿当儿子用,把儿子估计得当牲口用了。”黄英幽默地说起务农的辛苦。
2014年,黄英家从种粮大户转变成为家庭农场,而经过几年的磨炼,黄英也成为了奉贤区年轻有为的家庭农场主。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她坚持农业产业标准化,注重农业科技的运用,努力降低种田成本。在粮食品种选择上,选择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种。同时抓好除草关、水分管理关。根据测产验收,利用技术,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力。在病虫防治方面上,她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现在的想法改变了,尤其是这几年看到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一步步加大,我感到很欣慰。未来只要还有土地让我种,我愿意一直种下去!”黄英表示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并不后悔,而父亲的对农业的坚持同时也影响着她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感情。
【目标】
未来向种养结合
模式靠拢
在金汇镇农业部门的帮助支持下,黄英的家庭农场已初具规模,基本达到科学种植的标准。但她总是说,尽管自己的家庭农场有了一定规模,但与大市场接轨,这样的规模还很不够,与农民发家致富的强烈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相比,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同时,黄英也表示,愿意帮助更多有志于农村事业的青年朋友,从资金和技术上予以帮助,以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未来,黄英打算将自己家庭农场的土地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进行农业种植,一部分作为水塘养鸭与小龙虾,剩下的部分则是用来养羊。考虑农业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当地土壤来选择特色农业产品来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生态农业,成为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是黄英的目标。
在谈到自己的创业体会时,黄英说:“自己在农业一线从事生产工作,在这期间我感觉到了充实和快乐,因为我努力了,拼搏了,付出了,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她认为,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发展,使得农民经营更加规范,土地利用率、科技水平、市场意识不断提高,如今务农也成了一份体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