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高明昌是奉贤海边村人,近读他的散文,发现他的写作对象和资源都是以海边村的乡土景致及人事为主,有意无意地形成了本真、动人的富有原生态特色的散文创作,在美学风格上又呈现出以素朴为指向的共同的审美追求。
《竹园里的丝瓜和南瓜》是作家系列乡土散文之一。写的虽然是乡村俗人俗事,传递的却是不俗之情。
文章以竹园为人物活动场景,通过农家竹园里姆妈家和我家缠绕一起、无分你我的竹子、竹笋、丝瓜和南瓜的分配、分享,鲜明、形象地刻画了母亲和姆妈两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真情倾诉了她们身上散发的人性的善、人道的美,显现出母亲和姆妈人本的真爱。
从文中不难得知,母亲和姆妈已经是“隔了几代堂”的,照此推断,这关系已经是很远很远了,但是做一个晚饭,假如“一家淘的米是粳米,一家淘的是农垦58,农垦58的人家会走过去给点米的。”“不但米可以相送,有时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也会经常调换”,有时不是调换,而是索性互给,以至于地上踩出了“两家主人走东奔西的印记”。到了吃竹笋的季节,姆妈或我家蛋和肉是可以互享的。采摘丝瓜种子了,她们首先想到的是平分。分南瓜了,母亲和姆妈首先考虑的是对方。谁家烧了南瓜或南瓜粥,她们会叮嘱我们盛给对方一碗。
竹园里长竹笋了,丝瓜和南瓜爬藤了,母亲和姆妈从不会把长跑了地的竹笋、丝瓜和南瓜说成是自家的。
母亲和姆妈的言行,我们耳濡目染,也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大人不计较了,孩子更不计较了”,“我”有好吃的,也会与姆妈家的孩子一起分享了。
演绎在竹园里的这一出出人间故事,不做作、不矫情、不夸张,不伪饰,自然、熨帖、温馨,征于色发于声。
在捉襟见肘的年代里,母亲和姆妈身上的这种原本的人性的善良,似一丝烛火,光照了我们,让我们在文字间与那些率真的灵魂相遇,感受着邻里和谐。
贾平凹曾说过“中国作家要为时代为社会立言”,这句话也是作家高明昌写作散文的基本立足点。解读此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颂扬原本的人性美之外,还深切地觉察到他对人性的光泽的回归的呼唤,能体察到他的深邃的思想内涵。
在那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里,在那能“拿得出家里的好吃的东西”——仅此几块饼干,却也足以让人觉得“是很光荣的”年代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有好东西要互享,“因为吃的时候可以开心许多的伙伴的,别人开心就是自己开心”。而父母亲也是从不责怪我们的,因为“父母亲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做的是学他们的样的”。
在时人看来,一个人,一个家,生活中谁没有困难?有困难就要你帮我、我帮你,过日子就要彼此相互照应。这于人性的光泽渐行渐远的现代社会里,作家对儿时生活情状的原生态的描写越生动,对儿时人性美的颂扬愈强,与现代社会的反差也愈发强烈。从这个层面来说,此文不啻是人性美的颂扬,更是寄予了作家对当下人性的理性的思考:渴望善行的回归;渴望善行不仅仅止于竹园,更愿其在整个社会形成;渴望善行不仅仅过去有,更惟愿将来盛行广大。
行文洋洋洒洒,作者始终以竹园为平台,抓住人性这一切入点,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去透视作品深层所要表现的世界,并把这个深刻的体验艺术地展示给读者,努力地营造深邃的散文意境,使读者的情感与作品一起产生共鸣。于是乎,窥小竹园,小动作,小故事,见大世界,大真情,大道理。因了作家深植于现实的土壤,于是我们可以在此文中不断捉摸到充满人文情怀的作者对家乡那片土地的眷恋与努力追寻的精神指向。我想,这才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寄意所在,是其系列乡土散文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