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地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北部、宝山区的西南部,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仅15公里,具有区位优势,总用地面积约629.8公顷。然而,由于先前产业能级低效、基础设施落后、环境面貌脏乱差,致使南大地区的发展曾一度处于低效运行状态,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与周边地区的发展严重不相适应,由此成了有碍宝山城市规划发展中的一块开发洼地。市委、市政府对此下决心,对该地区进行全方位综合整治,并将其纳入全市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对这块难啃的“骨头”实施攻坚,并于2012年正式付诸实施。
根据地籍调查,南大地区建设用地约为77.6%,农用地约为11.6%,还有部分其他用地。区域内,居民和农民户数共计3550户,外来登记人口约10万人,导入人口数是区域内现状户籍人口的近10倍,人员复杂且流动性大,给地区管理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拥有各类土地权属的企事业单位共计211家,其中包括镇属、区属、市属企业及央企、外企等各类型权属企业,企业用地与权属可谓相当复杂,且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率低、建设容积率小。为此,综合上述客观因素,南大地区在开发建设中因地制宜,本着“生态环境优先、市政公建优先、土壤修复优先、动迁安置优先”四优先原则,按照“聚焦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区域生态功能、实现产城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着力推进南大地区的启动区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南大地区综合整治工作得以有序推进,并规划设置公共绿地总面积252.9公顷,使规划绿地率达到40%以上,市政基础设施配套20%以上,构筑形成了中心城西北部的一个重要绿化通廊——一个能让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生态新城。
在推进实施绿色工程的进程中,南大地区立足于“生态、自然、和谐、宜居”既定建设目标,以“一环一横多纵”的绿地结构为基础,将城市防护绿带、滨水绿化景观带和区域内重要的公共空间相连接,以营造舒适遮荫的绿化网络;并以成片密林为主体,充分发挥森林的“绿肺”净化功能。同时,设置体育、观赏和休闲类主题公园,将景观网络与活动步道结合规划。按照规划目标,南大地区作为中心城西北部的重要组成,下一步还将为人们提供更加绿色便捷的生活环境,创造更加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以满足更宽泛人群的多样性需求,使其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生态型城市生活宜居之地。
据了解,南大地区其功能结构主要由向心的“三圈层”所组成。外圈,即由外环绿带和沪嘉生态廊道所组成的生态保护圈。作为城市生态廊道的组成部分,推进生态绿地建设是该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为此,南北向外环绿带要求确保有500米之绿化宽度,东西向沪嘉生态廊道和南何支线防护绿廊则要求联通,以形成宽度在100-600米的防护绿带;中圈,则为居住生活社区。其要求是将其建成多样化住宅形式的综合社区,重点是建设保障性住房。在当前中心城土地稀缺的情况下,此区域推出的保障性住房将为住户提供更为便捷的居住和出行条件,为上海人才引进提供更多人才公寓;内核,则为公共活动中心。在推进建设中,内核将会充分利用门户区位和便捷的轨道交通优势,发挥上海大学的产学研综合实力,加强研发商务功能,以及地区商业中心功能。同时,选择性保留部分产业基地,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转型和产业能级提升,发展工业创意研发、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态,力争打造形成宝山区新型的城市综合中心。
目前,南大地区已基本形成住宅林立、人口密集、商务商贸集聚的都市生活区格局。其周边城市环境面貌也已焕然一新,如北部的顾村大型居住社区、祁连社区,东部和南部的上大社区、大场社区、大华社区等都已基本或即将形成规模,上海大学和都市型产业发展也已逐步成熟。另外,轨道交通7号、11号线从周边通过,规划中的15号、17号线贯通基地,沪嘉高速S5、环西二大道S20环绕基地,与祁连山路、南大路、丰翔路等主干道串联构成极为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促使南大地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被放大。也就是说,曾经污染企业云集、“脏、乱、差”现象严重的南大地区,呈现全新美好家园蓝图已经指日可待。届时,南大地区将以一个崭新的生态型城市综合功能区面貌重新展现于人们眼前,并由此而成为宝山又一个“生态、自然、和谐、宜居”魅力十足的生活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