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种公猪管理
对于种公猪的饲养管理,建议从小就着手进行。早期留作种用仔猪生长所需的营养主要是通过吮吸母乳来获取,为了促进仔猪各个器官生长发育程度,提高其断奶后的体重,建议在出生后7天就开始训练吃食。同窝饲养的其他仔猪在断奶之后,建议对留作种用的仔猪多喂1周~2周的母乳,这样可有效促进幼龄仔猪更好的发育。仔猪断奶之后,应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补充必要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饲喂水平至少要高于同期公猪10%~20%。
●后备种母猪管理
合理的饲喂方式
一般5月龄~6月龄前自由采食,而在5月龄~6月龄以后应适当限饲,一般每天2.8公斤左右,具体视猪群的膘情而定,每天饲喂2次~3次。要求在6月龄时,体重达90公斤;到达8月龄配种年龄时,体重达120公斤~130公斤。初配时若后备母猪体重过大,可能会引起繁殖障碍或造成产仔少的情况;体重过小,会影响自身的正常生长发育,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发育,分娩时容易引起难产,且会影响产仔后的泌乳能力,缩短母猪的可利用年限。因此,后备母猪饲养应保障日粮中能量和蛋白质的量及合适比例,重视矿物质、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的补充,并根据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及时调整日粮营养水平。配种前10天~14天实行短期优饲,一般可增加产仔数2头左右。配种结束后应立即降低饲养水平,否则,易导致胚胎死亡数增加。
坚持小群饲养
后备母猪生长到6月龄、体重达到90公斤以上,就可转入配种妊娠后备区饲养,饲养密度要合理控制,建议根据猪体重大小比例划分成各个小群饲养。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一方面,有利于后备母猪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可减少因为拥挤而产生的各种恶癖。具体饲养密度标准参照如下:采用群养方式是每栏4头~6头;在带有室外运动场的栏内饲养,饲养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头;饲养30天~45天后体重达到115公斤,7月龄以上转入配种区参加配种。
加大后备母猪的运动量
适当运动对于后备母猪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促进后备母猪肌肉和骨骼生长发育,提高体质状况,抵御各种疾病;另一方面,可避免后备母猪过于肥胖,促进其性活动的正常进行,避免难产和异常发情情况的出现。建议在猪舍附近建造足够面积的运动场,并设置饮水设备,供给其运动过程中的水分损耗。加强后备母猪的运动量有两种方式:诱情法,每天早晨让公猪诱情母猪,使其在运动场相互追逐、自由运动;强迫式,对那些过肥母猪,每天必须要保证有1小时左右的运动量。曾玉露
[链接]
猪也需保肝护肝
中医认为,肝是动物体重要脏腑之一,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主疏泄。肝脏是猪体内主要的解毒器官,负责排出体内毒素,保护机体免受损害。外来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都要经过肝脏处理,使毒物成为比较无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肝在猪体中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过滤和藏血。此外,肝还负责将糖类转化为葡萄糖,作为猪生命的能源,并储存它们,维持生命。
肝脏直接掌控着猪体内所有细胞的生长及其功能。因此,一切形式的细胞功能故障、缺损及异常生长,大都源于疲弱的肝脏。很多疾病的源头也都可以追踪自肝脏里发生的病变,如肝出血、肿大、坏死、硬化等。
然而,随着规模养猪业的飞速发展,猪群受不良的养殖观念影响和危害极其严重。霉变饲料的饲喂,长期大量、超量抗生素的使用,养殖密度大造成的空气质量恶劣等因素,直接或间接造成猪的肝脏、肾脏严重损伤,从而导致猪群的免疫力下降甚至免疫抑制,使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底色病”),为各种疫病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风吹草动一下,猪即发病。所以,近年来频频爆发高热综合征、病毒性腹泻、五号病、伪狂犬病毒病、圆环病毒病、猪瘟等。因此,在搞好饲养管理的同时,还要重视猪的保肝、护肝。
在保肝、护肝时,可选择添加具有该功能的中西药。中药如甘草甜素(丰强热炎宁内就含有此成分),栀子、茯苓、泽泻提取物,此外还可添加营养如蛋氨酸、葡醛内酯等,对肝脏也有保护作用。大量临床和生产实践验证,添加布它磷和B12(恒维康/维力康),对肝脏有明显的帮助作用,尤其霉菌毒素中毒时有很好的辅助排毒作用。出生小猪若发现霉菌中毒症状(母猪传给仔猪),即肌肉注射1毫升,7日龄时肌注1毫升,断奶时2毫升,毒素会逐步排出,仔猪日益恢复健康,正常生长。布它磷是1-丁氨基-1-甲基-乙基磷酸,能明显改善肝功能,在体内起多种效果,还可以快速调节机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使机体迅速恢复应有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能量的快速利用;其本身作为磷酸化合物,可转变成ATP,直接利用,畅通新陈代谢,促进毒素排出;提高胰岛素的浓度,增加食欲,加强饲料摄入,为肝脏提供营养,与B12结合进一步促进红细胞生成,让肝脏有更多的血来藏,最大程度地保肝、护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