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金山区环保局监测显示,今年1至7月份,朱泾镇的“空气优良天数”为152天,“优良率”72.4%;金山新城的“空气优良天数”和“优良率”分别为163天和77.6%。而去年同期这两个区域的“优良率”都在95%以上。差距为何那么大?金山区环保局监测站朱珂给出答案:“蓝天”减少其实是因为监测“门槛”提高了。
原来,去年以前,金山区使用的空气质量评价是老标准,参与评价的污染物有三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而今年实行的新标准中,参与评价的指标由三项增加到六项,新增PM2.5(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同时还收紧了PM10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标准更严。“简单来说,就是‘空气优良天数’的含金量提高了,空气质量指数与公众的感受更加贴近了。”
但朱珂也坦言,目前的监测结果与公众感受还没有达到完全一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第三阶段的标准,PM2.5的日均浓度在10微克/立方米以下、能见度12公里才能达到优良;而我国目前选用的是第一阶段的标准,即PM2.5的日均浓度在75微克/立方米、能见度8公里。此外,新标准中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指标是六项常规指标,但是地域性的特殊污染因子还没能囊括其中,比如化工区偶发的气味是挥发性有机气体,简称VOC,并没有纳入评价体系。“要达到监测结果与公众感受的完全一致,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