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生林
本报讯 上海乡村旅游正进入数量发展、品质提升的重要时期。据最新统计,本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旅游经营实体,从当初的几家、几十家发展到如今的245家,其中,13家景点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农业旅游示范企业称号。年接待规模万人以上的景点96家。
近年来,以农家乐为基础的上海郊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郊区各镇依托本地民俗文化、乡村风情,利用农家生活不断开发参与性项目,挖掘自己的特色,不盲目发展和追求“城市化”。游客在这里寻找到了“乡”的气息、“农”的感觉、“游”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到郊区观光、娱乐、休闲,并成功从“春秋游”向“四季游”转型。即便是在冬季,周末上郊区的游客也不少。乡村旅游的内涵也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以农业生产现场及过程为主要吸引物的农业旅游活动,扩展为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风光为主要吸引物的农村旅游活动,并进一步发展为以传统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农民文化旅游。例如,在前不久传统佳节“端午节”,金山、崇明围绕这一特色主题,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了乡村旅游内涵;金山嘴渔村景区举办了民间包粽子大赛、金山城市沙滩则开展了金山山阳划龙舟比赛,来自区内11个乡镇的12支龙舟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崇明明珠湖公园推出了端午赛龙舟活动、东滩湿地公园举办了亲子活动等,为市民游客创造了浓郁的端午节日氛围。
地处上海远郊区域的金山区廊下镇可称之为上海乡村旅游发展的缩影。廊下农民比重相对较高、农村地域相对广阔,是目前上海地区农业资源最丰富的镇之一。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先行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随着近几年来市、区各方面的聚焦建设,廊下农村的环境面貌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农民的综合素质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农业的产业形态已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呈现出农业、农民和农村“三农”联动,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相融的良好态势。浓厚的文化气息更提升了廊下发展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廊下通过面向全国公开征集,先后产生了镇标、吉祥物、宣传口号、镇歌和旅游形象代言人,形成了特有的形象识别系统。一根小小的莲湘棒,串起廊下“人人会打莲湘”的梦想,打莲湘不仅成为全镇一万多人的体育健身和文化休闲活动,更是吸引游客互动参与的精彩文化体验。小桥流水尽入戏、农民群众皆演员,取自廊下历史传说、来源于廊下农民生活的原生态情景喜剧姚府娶亲、姚府祝寿,使游客领略到农文化和廊下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老布服饰、26米农民画长卷、粉墙黛瓦观音兜的建筑形态、中国唯一的大型莲湘主题文化节等等,彰显廊下历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打莲湘、画农民画、剪纸、做农家小吃,花样众多的民间民俗文化体验,让各类游客流连忘返。在廊下,“人人都是形象大使,个个都是旅游要素,处处都是旅游景观”,区区小镇竟然拥有如此众多的文化元素、如此完整的农文化系统,为全市独有、全国少见。小镇浓厚的文化气息、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更为旅游发展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成为上海市民度假观光休闲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