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12万居民将有“家庭医生”
随着该服务模式的启动,红星社区所在的红星街道将迅速在辖区内全面铺开,最迟到2014年底,红星街道的12万居民将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我们打算在江阳区、龙马潭区和纳溪区率先选择一个或多个条件成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区内的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施行。”作为《意见》签发人,泸州市卫生局副局长王建伟说道。
尴尬:医生入户常吃“闭门羹”
“在实施意见下发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居民信息难以收集、社区医生不被信任等。”王建伟称,由于很多社区对居民基本信息的把控有限,入户登记成了收集信息的主要方式。泸州市瓦窑坝社区是开展本次社区医生签约试点较早的社区,社区卫生站工作人员杨凡介绍说,“有的小区甚至一家都没签约。有一次,我们刚要进门,就被居民骂了出来。”杨凡补充说,这原本人性化的服务,却在实践中遇到诸多挑战,最突出的就是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症结:居民流动性大 社区医生技能差
据瓦窑坝社区所在的华阳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温德平介绍,由于社区居民流动性大、社区高档小区多、小区分散等情况,登记效果一直不理想。除了入户难以外,温德平还谈到,基层医生配备数量有限,本身专业技能也存在不足。“社区的全科医生很少,即能打针、输液、诊断病情的医生很少。”温德平说,一般全科医生不愿意来社区医院,一些年轻医生或非全科医生,遇到一些稍微严重的疾病,也不能给社区患者一个明确的答复,导致居民无法对社区医生建立信任。
探路:提高社区医生技能 居民转变就医观念
对于社区医生遇冷的情况,王建伟表示:“从目前来看,社区医生签约服务主要存在几个问题:基层能力有限,政策环境对社区卫生院支持不够,相关部门宣传引导不够,部分百姓健康意识也有偏差。”社区签约服务把医疗机构和服务对象紧密联系,使大医院和患者关口前移,转为社区医院和社区居民。“大型医院主要是治疗疾病,而社区的贴近性则方便社区动用资源,从源头上预防疾病。”王建伟认为,社区医生签约服务目的之一,就是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杨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