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记者 欧阳蕾昵 实习生 龚鸣
农业机遇大,一头扎进来
“80后”年轻人也曾有过一夜暴富的念想。秦如山告诉记者,自己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是记者,2009年,他利用积累的人脉资源和“第一桶金”大胆投资建立旅游网站,但由于技术人员的稀缺和平台资源的不足,三个月后,他的首份事业不幸“流产”,自投的加上外来投资者的共几百万元一下子打了水漂。2010年,秦如山决心从头来过,为尽快熟悉各类行业的运作,他在复旦大学进修风险投资课程,做起了风险投资分析。一次偶然的机遇,秦如山接触到了生态农业,之前的从业经历让他敏锐地嗅出了其中的潜在商机。
在当前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许多大型居住基地和新建社区配套设施没有及时跟进,居民只能坐上公交车到几公里远的批发市场去买菜。另一头,许多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好菜却卖不掉。如何搭建一个平台让这两头可以对接上,秦如山觉得大有可为。
“生鲜产品的生产方和需求方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在货物调配上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整体的调度,我希望搭建一个农业电商平台,让市民和农民都能获益。”
蔬菜送社区,增值服务好
2010年,秦如山开始接触农业,由于之前毫无相关行业经验,他不得不从头学起,土壤改良、种子保育、种植技术……两年以后,秦如山在江苏省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开发O2O城市菜篮子工程。他在南京江宁区建立了农产品无害化检测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为南京全市50个社区统一规划的蔬菜亭配送产品,目的就是将新鲜蔬菜直接送入社区。到2014年,南京市拥有蔬菜亭的社区数量已增加到100多个。
“这是一种典型的O2O模式。”秦如山解释道,所谓O2O就是Online To Offline,将线下商务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即线上订购后,购买者可以收到一条包含二维码的彩信,购买者可以凭借这条短彩信到服务网点经专业设备验证通过后,即可享受对应的服务。这一模式很好的解决了线上到线下的验证问题,安全可靠,且可以后台统计服务的使用情况,在方便了消费者的同时,也方便了商家。
“通过建立一个信息交换平台,使居民对蔬菜的购买需求和农民生产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线下农产品就可以在线上揽客,居民也可以在线上筛选服务,此外成交还可以在线结算,这是一种即采即配的新型模式。”在被问及如何维持自身盈利时,秦如山表示,鲜蔬作为一种损耗高,人工成本高的产品,本身很难盈利。他并不寄望于靠菜价菜量的多寡来获取利润,而是希望通过借助这个平台出售其他增值服务来获益。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蔬菜亭’卖菜的同时还可以代办金融业务、生活服务等项目。”秦如山解释,作为试点城市,“蔬菜亭”建设由政府统一安排,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来具体操作。
怀有凌云志,转战上海滩
秦如山表示,当代人生活在城市之中缺乏对自然的关怀,对他而言,从事农业是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情趣。在帮政府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同时,企业自身也能立足城郊,逐步发展,细水长流,实现多方面的共赢。
近年来,秦如山先后在家乡扬州、南京、镇江三个城市推广O2O城市菜篮子工程,初步形成了宁镇扬一体化的菜篮子市场圈。如今,秦如山带着他的O2O模式来到了上海,希望在这里干出一番新的事业。
做了一番市场调研后,秦如山认为困难不少。上海各社区的鲜蔬亭很多是由个体经营户加盟或承包,各自为战,缺乏具体统筹规划,无法实现区域集约化,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此外,蔬菜亭经营缺乏统一标准,也会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最后是巨额的基础成本投入,这些都需要政府财力和政策的支持。
“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尽管存在一些困难,但值得做下去。”秦如山坦言道,目前他正在与光明集团商谈第三方服务方面的事宜,希望不久的将来上海市民也能享受到该项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