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
去年11月初的一个傍晚,俞水兰接到老同学季云英打来电话,通知她参加初中同学聚会。50多年前的老同学聚会,本应是激动喜悦的事,可俞水兰却犯了愁,最后,她竟拒绝了这次难得的同学约会……
事还得从头说起:1969年的一天,正值妙龄的俞水兰在田里帮母亲做农活,突然感到胯骨以下多处关节阵阵剧痛,经南汇中心医院检查,尚20岁的俞水兰竟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病发时全身关节疼痛难忍。此后,父母为了这一不幸的独生女,省吃俭用为其四处求医,但终究无法阻止病魔的侵袭,右腿膝盖关节严重变形,右脚外跛,无法行动,只能装假盆骨来支撑,但幸运的是,俞水兰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走进了晚年生活……
患病后的俞水兰曾常陷入深深的自卑情绪中,本来活泼可爱的姑娘渐渐远离了同学与朋友,在家从不主动与同学们联系,但同学们始终将“水兰姑娘”放在了心里,凡有聚会活动,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俞水兰同学。这次同学聚会,俞水兰考虑自己的情况,不想大家再为自己捐款,于是谢绝了组织者的好意,她回电说:“我实在走不动,你们好好聚聚,我就不参加了。”
此话被老同学李兴隆听到后,当即态度坚决地表示“俞水兰一定要到”,他说:“不把她接来,这个同学会没意义,这个聚会就是为俞同学办的。”原来,李兴隆是书院镇残联负责人,多年来一直帮助着这位“不幸”的老同学,为了方便俞水兰参加,这次将聚会地点定在葵园农庄,此处距俞水兰家只需5分钟车程。同学聚会当天,本打算在家“宅”一整天的俞水兰打开门,惊讶地发现有两辆轿车已停在了场角,将俞水兰接了过去。来到葵园农家乐,40多位老同学热情地将她迎接到餐厅,当年的任课教师吴晓忠等老师也悉数到场。68届师生又一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送500,有的掏200,一共捐了5000元,吴老师亲自把钱交到俞水兰手中,要她“买点儿好吃的,再买几件新衣服”,改善下生活。俞水兰手中捧着爱心捐款,身边围绕着这么多关爱她的老师和同窗,泪眼婆娑。
公式
俞水兰说:“我患病后,家里省吃俭用把所有积蓄全用来给我看病,不晓得花了多少钱,吃了多少药,厌烦的时候,一想到药就吐了。”她曾经对疾病的痊愈有过希望,但也有过绝望,眼泪不知掉了多少,多次想到轻生。然而俞水兰却是个坚韧自强的人,虽然身患顽症行动不便,但她想到还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哪怕自己再受痛苦,也要让自己坚强起来,亲自操劳各种家务,让各个关节得到锻炼,维护好尚有的一些活动功能。
俞水兰的父亲是村里的理发匠,母亲在家务农。因为疾病,父亲早早过世,家里断了经济来源,俞水兰只能养兔子赚钱补贴家用,赡养母亲。房子太小,俞水兰只能“跟兔子一块吃住,很臭,同学们第一次来看我的时候,我尴尬地想找个‘地洞’钻进去。”老同学李兴隆不忍心看到多年的同窗生活如此艰辛,让她到乡办汇丰电炉厂做门卫。半年后,疾病折腾得俞水兰无法行走,更不能继续工作,经过深思熟虑,她主动向李兴隆辞职,说:“谢谢你的好意,这是乡办单位,我不能待在这里白要钱。”
俞水兰回家后,李兴隆逢年过节总要带着就近的几个老同学去看望她,给点过节费,送几件新衣裳,每次都不忘给俞水兰做思想工作,鼓励她积极面对生活。老同学的真情打动了俞水兰,虽然病痛依旧无法缓解,但她说“同学的鼓励让我重燃了对生活的希望,他们这么关心我,再消沉下去就太对不起他们了。”
公式
俞水兰虽然没有儿女承欢膝下,但她也不觉得寂寞,邻居顾兰官经常会去她的小屋子里陪她拉拉家常,顾阿婆常常对俞水兰说:“政府对你这么好,逢年过节就想到你,真是比子女还好,所以你要坚强,不可以再有想不开的念头。”俞水兰听了哈哈大笑,觉得顾兰官多虑了,她现在的生活幸福多于病痛。
政府还专门为俞水兰配备了一名家政服务员,帮她洗衣做饭、处理家务;每个月农保650元、五保户60元如期汇到俞水兰的账户上;过年村委领导上门送来红包和毛毯。四方邻里更是时刻把俞水兰当做了自己家的一分子。
同村的郭亮夫妻不久前又特地从市区买了菜送来,为俞水兰改善伙食。远在市区的盛文官每趟到老家来,总会给些钱和衣服,连俞水兰身上的羽绒服都被他家“承包“了。
生活起居有人照料,也不担心没钱治病,现在俞水兰的心情越来越好,激发了她继续与病魔作抗争的意志,眼前的俞水兰已经能慢慢走路了,偶尔也可以自己洗洗衣服。她说“我感受到太多太多的暖流向我涌来”。 记者 康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