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郑瑞 记者 忻才康
以前反对跳舞
现在乐在其中
地处崇明县向化镇北端的北港村,拥有村民1160户2760人,下设31个村民小组。村庄改造是北港村2013年的一项重点实事工程。为使村庄改造惠民生,北港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忠带领村“两委”班子分别走村串户进行调查,了解到健身需求特别是对广场舞感兴趣的村民占总人数的50%以上。而当修建健身广场和健身场地被列入惠民工程的议事日程时却又发现,一些村民对修建健身广场和健身场点并不热情,甚至表示反对。如齐西4队的孙玉萍,十几年前做过肾切除手术,身体弱,喜静。得知村里要在自己家附近修建健身广场,孙阿姨意见很大:跳舞人多、音响声大,会影响自己休息。
如何化解矛盾,把好事做好?为此,村干部不厌其烦地对孙阿姨做好解释工作,修建健身广场是为了方便村民锻炼身体,提高生活质量,而且集中健身时间一般在晚上6时至8时,基本上不会影响她晚上休息。经过小队长、妇女主任、村支书等村干部多次上门劝说,孙阿姨终于松口同意修建健身广场。每天傍晚,听到邻里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舞、好不热闹,孙阿姨在家里渐渐坐不住了,不由得走出家门看大家跳舞。休息间隙听到张家阿姨说肩周炎好多了,施家阿婆觉得晚上睡眠时间长了……孙阿姨不禁心动,却又不好意思加入。健身指导员看在眼里,就主动请她加入,并热情地教她舞蹈动作。如今,孙阿姨身体比原来健康多了,她笑着说:“现在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傍晚时候跳广场舞,遇到下雨天就喊上周边村民到自己家里一起跳,不然晚上睡不好觉。”
整合各种资源
辟建健身场地
像孙阿姨一样,好多尝到跳广场舞健身甜头的村民,纷纷请求村干部在自己的自然村里建造健身广场,能够在家门口开展锻炼。于是北港村就借助创建市级文明村这一契机,根据镇党委的指导和征询到的村民意见,将村庄改造重点放在增设健身场地上,坚持“群众哪里方便,场地就选在哪里;群众需要什么,设施就配备什么”。同时,为做到惠民最大化,创新思路,整合资源,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租用民宅,修建健身广场。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程序,北港村在村民居住集中的齐北8队和齐西4队,分别租用1户村民庭院,修建群众健身广场。两个广场共占地1400多平方米,分别位于向化公路东西两侧,其中一处毗邻公交站,交通十分便利。广场全部铺设水泥地面,东西两侧分别安装大功率射灯和电源安全操控箱,围设半开放式铁网围墙。为方便群众,还将村民家闲置的棚舍改造为标准化的男女公厕。
——完善设施,规范晨晚练点。针对村子大、村民多,部分村民离健身广场较远等情况,北港村为方便更多村民参与,选派村民小组长、村干部多次走访了解情况,汇集民意,在村民相对集中、有一定设施基础的村委会、白色优美路段等5处建立群众健身活动点,选派专人规范整合自发而松散的健身队伍,完善已有路灯、路面等基础设施,配备大功率射灯、便携式音响等设备,为群众晨晚健身创造条件。
——双管齐下,修配健身路径。一方面,村委会积极与镇文体广播站联系,落实专人负责已有健身路径和健身活动室,全天候开放健身场地,悉心指导村民使用健身器材,并定期检查和及时维护,确保村民健身安全。另一方面,在人员集中的两个新建健身广场分别增设健身路径,添置常用健身器材,并在各个群众健身活动点,“见缝插针”地铺设鹅卵石健身小路,鼓励村民多元健身。
据统计,自健身广场和健身场点修建以来,广场舞更受到村民的广泛欢迎和热情参与,经常性参加广场舞的人数逾280人,占全村总人数的10%以上,人数最多时高达500多人,约占全村总人数的18%,跳广场舞已成为北港村村民参与群众性健身项目的一大亮点。
开展联动服务
形成管理网络
为推进群众健身活动热烈有序,北港村以“三个一”为抓手,即成立一支服务保障小组、构建一个培训指导体系和打造一个示范带动队伍,联动镇级相关单位和部门、发动村组干部和骨干力量,实行群众健身活动服务网格化管理,为村民积极参与健身、乐享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多方联动,成立服务保障小组。村“两委”牵头成立全民健身活动服务小组,包括村“两委”班子成员、骨干党员、村民小组长、驻村片警及保安、水电工、三支保洁队伍等对象。明确服务小组职责分工,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村干部具体落实,其他小组成员则根据本职工作和个人专长,分别负责联络统计、安保、清洁、宣传等工作。服务小组实行包干和分点负责制,不定期召开座谈会议,小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和村民集中健身时段,做好各项配套服务和维护,确保群众性健身运动项目顺利开展。
——因需施教,构建培训指导体系。为引导村民科学健身,北港村组织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及骨干党员包片分块逐一排摸,掌握有健身意愿村民的年龄、健康状况、健身需求等情况,建立分类档案。针对村民的健身需求,邀请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妇联、教师等对象,对热爱健身的党员和健身活动积极分子进行“首次培训”,并从中推荐、选拔健身指导员,接受培训的党员和健身指导员再对村民进行“二次培训”和个体指导,做到每个健身场点至少有1名健身指导员和2名接受过“二次培训”的热心村民,确保健身活动延伸到村组。针对不同群体村民的差异性健身需求,重点推广健身广场舞、健身操、太极拳等方便易学、便于群体参与的健身项目,不仅教学村民掌握常规健身动作,还对健身指导员和热心村民进行舞蹈动作编排等技能指导。
齐西3队的薛卫琴阿姨,年过五十,2013年初做了妇科手术后,总感觉腰酸背痛的,胳膊腿也不灵活。村里的健身广场修建好后,喜欢运动的她,虽然刚开始跳得不好看,但她还是每天早早来到健身广场,在健身指导员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认真学习舞蹈,越跳越好,并成为村广场舞舞蹈队的第一批成员,还参加文化下乡演出,在上千人前表演。
——党员带头,打造示范带动队伍。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热情,营造良好氛围,北港村充分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党员干部、老党员、建党积极分子自发成为宣传发动的主力。他们利用家常聊天、组团走访等机会,向村民宣传“健身一小时,健康365”的健身理念,部分骨干党员还利用闲暇时间挨家挨户动员,一对一宣传解释,并“现身说法”,带头带领全家参加健身活动,以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群众积极参与。
60来岁的杜阿叔,是个护林员。广场舞刚兴起那会,看到别人去跳舞,他每次都忍不住抱怨几句。但他的哥哥杜志斐是一名老党员,为人热情,爱好舞蹈。每次去跳舞,杜志斐都要喊上自己的兄弟,茶余饭后也不忘经常做做思想工作。慢慢地,杜阿叔不再排斥跳舞了。家人去跳舞,他也会在边上看看,时间长了就不由跟着音乐跳起来。现在,杜阿叔不仅自己喜欢上了跳舞,还发动家人一起参加。在他的带动下,他的老伴、妹妹等5个亲人都成了广场舞的忠实粉丝。
引领村民自治
促进社区和谐
为激发群众活力,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北港村通过引领指导,鼓励村民在参与广场舞等健身活动中逐步提升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在交流互动中促进社区和谐。
——积极参与,建立自我管理队伍。随着健身氛围的日益浓厚,村民参与健身广场舞的热情不断高涨,很多不会跳的村民,在党员和健身指导员的动员帮助下,也逐渐走出家门,加入健身行列。在党支部的指导下,经常参与广场舞的200多名村民,根据地域和就近原则,划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推荐产生1名小组长和1名设备管理员,负责义务看管音响、灯光等健身设备,及时了解反馈村民健身诉求,协助统计完善全民健身档案等自我管理活动。
——齐心协力,提升自我服务水平。随着广场舞等群体性健身项目的推广,村民不但能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而且还增进了沟通交流和合作提升。一方面,随着集体健身活动的增加,家人、邻里间结伴出行和轻松交流的机会增多,连平日里交流不多的村民也热络起来,增加了感情交流和互帮互助。随着健身技能的熟练掌握,村民们从找村干部要老师、要项目逐渐转变为小组内部分工,自觉学习、自发帮带。健身指导员和热心村民还从村干部手里接过“健身服务棒”,根据村民健身需要,自行下载舞蹈配乐、打印健身曲单。目前,村民们已会跳上百首歌曲的广场舞,会四五种健身项目。
——强素提能,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群众性健身项目在提升村民素质的同时,也成为村民展示自我、村组加强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如今,北港村村民闲暇时不再打牌搓麻将,而是跳跳舞、跑跑步,有的村民也开始主动到农村书屋去看看书、读读报,生活理念和思想观念逐步转变。同时,村组干部和党员经常利用集中健身时段,向村民宣传政策法规、公开村务党务,驻村片警发放名片、宣传安全知识,“老娘舅”和热心村民主动关心帮教对象和有矛盾苗头的村民,村民们表达诉求、纾解心结的渠道增多了,从源头上减少了矛盾纠纷产生,参与管理、主动监督的意识增强,村级大事村民主动关心过问,从根本上推进了村级民主进程。
记者手记:
从反对在家门口建健身广场到乐在其中,从整合资源,辟建健身场地到联动服务形成网络,从全民健身到村民自治社区和谐……崇明县向化镇北港村的事例告诉我们,农村社会管理的强化和基层民主的实现,关键在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的觉醒和能力水平的提升,基层社区和谐的推进归根结底在于村民树立科学观念、加强交流沟通。北港村坚持知民需、谋民利,创造性地借助村民掀起学跳广场舞的热潮,将全民健身运动与提升村民素质、推进社区和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矛盾纠纷防控环节上由抓苗头向抓源头前移、主抓对象上由抓基层向抓基础前移的“两个前移”,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了基层民主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