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松江家庭农场模式推广,召开上海农村工作现场会,出台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本市组织了“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与制度创新研究”专项课题调研,制定了现代农业组织化经营专项奖补试点的意见,编印了《上海家庭农场的探索与实践》书籍,举办了“推进家庭农场发展培训示范班”。至2013年底,全市家庭农场已有1893户,水稻面积占全市水稻经营面积的14.6%。上海在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家庭农场有序发展”为题作了书面交流发言。
二、农村综合帮扶工作实现新突破
为缩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居民收入差别,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强农村综合帮扶工作的若干意见,五年集中攻坚,在对薄弱村每年专项补助40万元的基础上,启动实施重点地区对口帮扶、第三轮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设立10亿元市级专项资金,制定出台规划、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等配套政策,着力形成薄弱村和薄弱村相对集中地区长效“造血”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崇明县、奉贤区、金山区完成《农村综合帮扶区县总体规划》。2013年,预计本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70元,继续位居各省市首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6%左右,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
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至2013年底,全市累计已有15个镇、242个村完成改制,共建立237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其中松江区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镇村两级改革工作;闵行区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并取得明显成效。区县建立健全了乡镇集体资产监管委会员和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工作职能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运行顺利,3700亿元农村集体总资产全部实现公开。
四、“夏淡”绿叶菜生产经受极端高温考验
2013年7月的25个高温日和8月40.8℃的极端高温,对地产绿叶菜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青浦等区县充分利用各类保护地设施和机械化作业,发挥种子、遮阳网、专用肥等作用,促进高温下蔬菜生产;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将高温天气纳入生产保险范围,切实保障菜农利益。8月19日,市政府与郊区县以及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实业集团签订新一轮《确保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责任书》(2013—2017)。“夏淡”绿叶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1万亩以上,以青菜为主的绿叶菜价格总体保持稳定,青菜每公斤批发周均价最高和最低价分别为4.4元和1.2元,波动范围较2012年的4.9元和1.0元进一步缩小。
五、上海成为全国农业物联网首批试点区域
上海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2013年,本市出台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建设(上海)实施方案》,组建以何积丰院士为组长的技术专家组。集成20多个农业信息化系统及平台,初步构建了农业物联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启动3个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培育4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3家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获得8项软件著作权、6项专利。
六、有效防控动物H7N9禽流感
2013年3月,本市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及时关闭活禽交易市场,全面开展家禽疫情监测,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相关家禽,有效遏制了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播。4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视察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看望一线工作人员。4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批示肯定了上海对家禽养殖给予财政补贴的政策措施。上海动物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得到了国家卫计委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考察组、农业部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联合考察组的充分肯定。
七、农业保险深度全国领先
2013年,本市出台了2013—2015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将纳入政府保费补贴的险种扩大到21项,提高了大部分险种的保额标准和保费补贴比例,水稻等6项主要农产品险种的补贴保费由中央和市级财政承担。全市农业保险深度超过45%。初步形成“管理到区县、机构到乡镇、网络到村组、服务到农户”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安信农业保险公司紧贴农业生产需要,推出冷鲜鸡食品安全责任险、菜农高温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保险新产品。
八、村庄改造取得新进展
2013年,本市完成“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信息监管系统”建设,实现村庄改造全程动态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透明度。全市累计600余个村开展村庄改造,受益于这个市政府实事项目的农户逾32万户。宝山区形成村庄改造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3年4月至7月,市委农办、市农委、市旅游局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我喜爱的乡村”推荐宣传活动,市民有效投票801456张,天平村、塘北村、毛桥村、新风村、张马村、渔业村、瀛东村、棋杆村、海湾村、马桥村等10个村当选。
九、长江刀鲚实现人工繁殖并首次放流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和嘉定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自2007年起开展长江刀鲚人工繁殖的研究,2013年实现了该鱼的全人工繁育,攻克了长江刀鲚子一代亲本培育、催产、受精卵室内集约化孵化、鱼苗室内水泥池培育等技术难关,获得大规格鱼苗(3—5cm)约12.3万尾,首次实现了苗种规模化生产,首次在长江口成功放流9000尾全人工繁殖的长江刀鲚苗种。
十、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投入运营
2013年,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被市政府确定为重点建设的主中心市场。上海市农委与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同签订《关于加快推进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经国家质检总局特批,设立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办事处。S26沪常高速直通交易中心的新府路匝道增挂“西郊国际农产品”出口牌,提高了通勤效率。6月29日,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正式开业,每天交易额约1000万元,进口农产品贸易扩大到东南亚、美国、欧洲等20多个国家,交易品种100多种,日均交易量120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