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三农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01月14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少早期大棚户都成了行家里手
  虽是寒冬,但走进辽宁省沈阳市所辖新民市大民屯镇后栏杆村李茂凤的大棚,一股暖风扑面而来,棚里种满了绿油油的小白菜、油麦菜、生菜等各式小菜。从2004年扣第一栋大棚到现在拥有3栋大棚,李茂凤就是沈阳设施蔬菜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起步——“后栏杆村最早琢磨‘扣大棚’的人之一”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民屯镇被定为沈阳市的蔬菜供应基地,大民屯白菜、大民屯土豆在沈阳地区相当有名。然而在李茂凤看来,“那时候也就秋天白菜上市能赚点钱,到冬天就没事做了”,自己就会种菜,能不能在冬天继续种菜挣钱呢?这时,邻村已经有人靠“扣大棚”走上了致富路,李茂凤则成了后栏杆村最早琢磨“扣大棚”的人之一。想“扣大棚”,没有资金不行,李茂凤就到银行去贷款。“具体数记不清了,也不多,大概万八千块钱。”李茂凤说,那时建的大棚条件比较简陋,用的是土墙,支柱还是竹竿。

  在2002年以前,沈阳的设施农业还是个别农民在房前屋后自发建设的一些简易大棚,起到了“春提早、秋延晚”的作用,但很难进行周年生产。从2002年开始,沈阳市政府出台了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每个百亩小区补助5万元,通过农村零星的典型,示范、带动设施农业小规模发展。 

  铺开——“把菜朝大棚门口一放,就有人上门把菜收走了” 

  随着“扣大棚”的人越来越多,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出来。“当时村里只有十几栋大棚,菜贩来得比较少,卖菜就费劲。”李茂凤说,那时1栋棚的收入只有三四万元。2010年,他利用积蓄又盖了1栋大棚,比原来那栋要长20米,“这时就不用出门卖菜了,到时候把菜朝大棚门口一放,就有人上门把菜收走了。” 

  2008~2012年,是沈阳市设施蔬菜规模发展、全面铺开阶段,这期间正赶上辽宁省提出设施农业千万亩工程,省市两级补助资金加在一起,百亩小区补助达到了23万元,沈阳设施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面积发展起来。 

  种植年头长了,不少早期大棚户都成了种大棚菜的行家里手。“黄瓜产量能翻一倍。以前一棚只产六七千斤,这时能达到1.2~1.3万斤,收入5~6万元。”李茂凤说。 

  转型——“以前两人管1栋大棚还费劲,现在一人能管3栋” 

  “刚开始是骑自行车去大棚,2010年买了一台摩托车,现在是开车去大棚干活。”李茂凤最满意的是新大棚干活轻巧了。“原来大棚里面有柱子,干活费劲,现在大棚采光结构好,里面可敞亮了,使用面积增加了,旋耕机也能开进去了。”李茂凤说,以前两人管1栋大棚还费劲,现在一人能管3栋。记者看到,李茂凤的新大棚还用上了滴灌、防虫网、杀虫灯等新技术。 

  从2013年开始,沈阳市设施蔬菜进入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新阶段。为全面提升设施农业整体水平,沈阳市政府提出设施农业要建设生产能力强、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同时加快对生产能力低下的老旧大棚改造进程。 于险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专题报道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沪郊经济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市场资讯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平均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
天津六项农田水利工程改善农村环境
山东新增9类农业保险补贴品种种植险覆盖七成耕地
甘肃通过立法整治农田“白色污染”
不少早期大棚户都成了行家里手
浙江将派督察组赴各地督查农民工工资清欠情况
东方城乡报三农生活B06不少早期大棚户都成了行家里手 2014-01-14 2 2014年01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