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后栏杆村最早琢磨‘扣大棚’的人之一”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民屯镇被定为沈阳市的蔬菜供应基地,大民屯白菜、大民屯土豆在沈阳地区相当有名。然而在李茂凤看来,“那时候也就秋天白菜上市能赚点钱,到冬天就没事做了”,自己就会种菜,能不能在冬天继续种菜挣钱呢?这时,邻村已经有人靠“扣大棚”走上了致富路,李茂凤则成了后栏杆村最早琢磨“扣大棚”的人之一。想“扣大棚”,没有资金不行,李茂凤就到银行去贷款。“具体数记不清了,也不多,大概万八千块钱。”李茂凤说,那时建的大棚条件比较简陋,用的是土墙,支柱还是竹竿。
在2002年以前,沈阳的设施农业还是个别农民在房前屋后自发建设的一些简易大棚,起到了“春提早、秋延晚”的作用,但很难进行周年生产。从2002年开始,沈阳市政府出台了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每个百亩小区补助5万元,通过农村零星的典型,示范、带动设施农业小规模发展。
铺开——“把菜朝大棚门口一放,就有人上门把菜收走了”
随着“扣大棚”的人越来越多,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出来。“当时村里只有十几栋大棚,菜贩来得比较少,卖菜就费劲。”李茂凤说,那时1栋棚的收入只有三四万元。2010年,他利用积蓄又盖了1栋大棚,比原来那栋要长20米,“这时就不用出门卖菜了,到时候把菜朝大棚门口一放,就有人上门把菜收走了。”
2008~2012年,是沈阳市设施蔬菜规模发展、全面铺开阶段,这期间正赶上辽宁省提出设施农业千万亩工程,省市两级补助资金加在一起,百亩小区补助达到了23万元,沈阳设施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面积发展起来。
种植年头长了,不少早期大棚户都成了种大棚菜的行家里手。“黄瓜产量能翻一倍。以前一棚只产六七千斤,这时能达到1.2~1.3万斤,收入5~6万元。”李茂凤说。
转型——“以前两人管1栋大棚还费劲,现在一人能管3栋”
“刚开始是骑自行车去大棚,2010年买了一台摩托车,现在是开车去大棚干活。”李茂凤最满意的是新大棚干活轻巧了。“原来大棚里面有柱子,干活费劲,现在大棚采光结构好,里面可敞亮了,使用面积增加了,旋耕机也能开进去了。”李茂凤说,以前两人管1栋大棚还费劲,现在一人能管3栋。记者看到,李茂凤的新大棚还用上了滴灌、防虫网、杀虫灯等新技术。
从2013年开始,沈阳市设施蔬菜进入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新阶段。为全面提升设施农业整体水平,沈阳市政府提出设施农业要建设生产能力强、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同时加快对生产能力低下的老旧大棚改造进程。 于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