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政策性畜禽养殖业保险 试点先行政府引导
近年来生猪、禽、蛋市场波动频率快,成为影响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外源性的质量安全风险和人畜共患疫病发生给行业发展造成的重创也时有发生。
安徽省自2008年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安徽省财政厅专门设立了农业保险办公室,当年便在能繁母猪和奶牛上开展试点。2009年又在农业特色产品中开展政策性保险工作试点,同时将政策性保险列入省政府年度组织实施的民生工程、出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考评暂行办法。2013年在育肥猪保险中由各地自行申报,先行在自愿开展保险的省辖市开展试点工作。
面对农业大县往往是财政小县、穷县的现实,安徽省在设立特色农产品政策性保险、推进育肥猪政策性保险工作中,坚持各地自行申报,坚持农户投保自愿。
“经过几年来的试点先行,我们健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各项制度规定,逐步建立了养殖业和农业政策性保险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据安徽省畜牧推广总站站长郑久坤介绍,目前安徽省投保率较高的畜禽品种主要有奶牛、能繁母猪。除此之外,有4个县区将蛋鸭和鸡纳入特色农产品政策性保险之中。
走访部分农户时了解到,目前奶牛保额为6000元,能繁母猪为1000元。农户介绍,保险比率约为6%,奶牛和能繁育母猪的年保费是360元和60元,财政承担保费的80%,农户承担20%,分别约为72元、12元。
根据《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办机构招标管理办法》,目前安徽省经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机构分别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安徽省公司和国元农业保险公司。2012,两家企业共承担能繁育母猪158.37万头,奶牛5.56万头,承保育肥猪46.8万头,蛋鸭83万只,鸡11万只。全年保费收入14800.6万元,当年共支付赔款6738.7万元,收益养殖户达到4.3万户。
“目前,畜禽养殖业保险主要以政策性保险为主。保险的品种和内容不断拓展,但是商业性保险尚未取得突破。”郑久坤介绍。
●存在问题:品种少定损难 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调研时了解到,目前国内畜禽养殖业政策性保险品种少,受地方政府财力限制,是参加政策性保险的畜禽总量比例不高的主要原因。
以安徽省为例,畜禽养殖业处于数量规模较大的育肥猪、肉禽、蛋禽、肉牛和羊目前仅在个别地方开展试点并列入特色农产品政策性保险,其他特色畜禽品种很难开展。
“据测算,即使在现有的国家政策支持下,仅育肥猪保险实施的话,地方财政就要支出37695.6万元,其中省、市财政各负担一半。地方财政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短时间全面铺开存在一定的难度。”郑久坤表示,由于近年来养殖业行情起伏大,部分养殖户的投保积极性不高。
此外,保险公司的避利性与农户的逆选择矛盾依然存在。尽管禽畜养殖业保险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禽畜养殖业的保险成本高、赔付比例高,导致保险企业对禽畜养殖业的商业性保险品种设计的积极性不高。
根据安徽省人保农险公司的统计,从2008年开展政策性保险以来,农业政策性保险的简单赔付率是52.9%,但是禽畜养殖业的简单赔付率则达到了93.8%。政策性保险虽然有力地化解了养殖业风险,但同时也抑制了商业性保险的需求,某种程度造成保险公司和从业人员对政策性保险的依赖。
而一些农户反映,养殖户自制耳标现象比较普遍,承保时无法锁定标的,保险公司很难进行按规定承保和理赔,定损难导致赔付额度低于心理预期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农户们表示不满。
与此同时,巨灾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建立,病死禽畜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存在安全隐患。相对于种植业政策性保险,养殖业保费保险公司赔付金额不超过保费总金额的3倍,没有引进巨额风险分散机制。根据承保办法,保险公司参与病死禽畜的无害化处理。由于病死禽畜无害化处理的成本高、处理难度大,保险公司难以承担处置成本,加大了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影响了政策性保险的有序推进。
刘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