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生活在“牵着手却看不见你的脸”的上海,“品尝”着空气中涩涩的咸味,看着网上“十分有才”的多个调侃段子,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微信朋友圈中的几个北京哥们纷纷打出欢迎加入“中国雾都”的标语,让中国这两个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终于找到了“殊途同归”的感觉,一个之前很多人可能都念不准音的生僻字必将成为2013年年度汉字的热门候选,当然经过媒体的反复关注与灌输相信现在的中国人已都能准确的念出这个“霾”字了。
网上的防霾口罩已经卖到了四五十元一只,家电卖场以前很少有人问津的空气净化器几乎脱销,老百姓用自己仅有的智慧和微薄的力量对抗着自然的报复,此时人们的理想清澈而简单,只是需要清洁的空气、水和安全的食物,没有这些,我们将无法生存,而如果没有GDP,又能怎么样呢?
伦敦甩掉“雾都”的“美名”花了大约100年,其间有过反复和挫折,但最终做到了。前车之鉴,如果我们遵循规律就能少走弯路,如果执迷侥幸必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昨天看到的一则新闻,说辽宁省治理雾霾而向各大城市开出罚单,8个城市总计罚款超过5400万元,罚款依据理由萧萧,就是在用途上一笔带过,让人不免怀疑这样简单的行政治理手段究竟能为赶走“大霾”增加多少劲道?
抱怨是容易的,从我做起却是困难的。当你在车里不知如何向孩子解释霾的成因时别忘了你的汽车正在“贡献”着尾气。
雾霾的治理不仅事关老百姓的健康更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政府虽责任重大,我们每个个人却也不可推卸,让环保的生活理念和方式真正深入人心,才能走出“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