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上有人死了,常看到在出殡前有一口棺材停放在大门口,等到一切就绪。女人们围在棺材旁嚎啕大哭,男人们则七手八脚把尸体放入棺内,一阵敲打声,圆头四角大铁钉就将逝去的人“盖棺论定”了。随后人们抬着俗称“黑漆棺材”一路浩荡,向野外坟地缓缓地走去。而我们这些小孩子不知道死人入棺是啥意思,只认为好奇好玩。就跟着大人后面也去了坟场,那坟场只不过也是在一条不起眼的“断头浜”边,荒草一片的地方,那里早已有人挖好了一个长方形的土坑,那土坑好似一张大嘴,将要吞去那口棺材,吞下人们一路的哀思。棺材下葬,抛土埋没,坟头新土上,插上标记,算是完成了一桩大事。
棺材,有的当场下葬,有的则停放在地上,几年后再举办一场仪式,俗称为“落葬”,时间一般在冬至。小时候不懂事,在野外田头看见停放的棺材,还围着“打仗”做游戏。棺材,在小时候的印象中,只不过是一种“躺着死人的木箱”,并不知道多少道道。
长大后,知道了推行火葬,人死后要火葬,棺材也逐步消失了,坟头也平整了。只看见村上如死了人,用白布一裹往卡车上一放,送往火葬场,往火炉上一推,不一会儿一堆白灰就出来了。人就这么一点用场也没有,死了就这么一堆灰。躺不躺棺材也无所谓。记得在破“四旧”的时候,各家挖各家祖宗的坟墓,棺材板上好的还可用来派上用场。活人用死人的东西,在哪个时代,也说不清是“忠孝不义”,还是“废物利用”。反正,棺材给我的感受是一副并不那么重要的“随身物”。放着无用,弃之也无妨,不是听说有些老人还把为自己定做俗称“寿船”的“棺材”,劈开当门板,锯来做船板嘛。世人对棺材好像不是那么眷恋了。因为,也许世道变了,人的观念也变了。
然而,近日受邀参加了一次所谓的国际殡葬论坛和殡葬用品交易会,真让我开了一次眼界。特别是那个交易会,在上万平方米的展厅里,摆上了100多个交易殡葬用品柜台,真可谓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而存放各种形式的“棺材铺”竟有20多家,真有一种“棺材大闹上海滩”的感受。这么多棺材集中展示,听说几十年来,上海还是第一回。棺材大展览,是福还是祸,我也搞不明白。反正,棺材重新出现人们的视线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什么力量使之弃舍了几十年的棺材“重现旧身”,而且还大有向“豪华、高贵”迈进的趋势,这对我等“局外人”确实是一种“理念上的冲击”。
在那场所谓的国际殡葬论坛上,主办方为受邀嘉宾,每人发了一个资料袋看到一份杂志。里面一本装饰得很精致的殡葬杂志。翻开后看到有篇惹眼的文章,讨论的“沉重的话题”,竟然是“棺材”。文中专门列举了使用棺材的“几大好处”,最主要的有二条,一条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怀旧需要”。因为,人生二件大事,赤裸裸来到人世间,欢天喜地庆贺一番。一生奋斗到死了后,也应隆重送行,名曰尊重死者,标榜以人为本。二是防止传染病。据考证,人死后,体内各种有害细菌异常活跃。空气测试表明,殡仪馆空气污染最为严重,暴露尸体,易传病菌,危害无穷。“入棺灭菌”,实为一件好事,应有重启之理。棺材,大有推广之势。而推广之主要理由是在“入棺灭菌”后,再将其推入火化炉中焚烧,名曰“烈火中永生”。对此,人们确有一种“心安理得”的感受。在这次论坛上,有人就据此”高谈阔论“,津津乐道,极力宣讲推广棺材入殓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作用。我对此却不敢苟同。
因为,这用材是啥材料?据说,制作商动足了脑筋,开发了不少“绿色棺材”。什么“纸板棺材”,“竹片棺材”,还有一种叫做“薄皮棺材”的,是用一种极易燃烧的桦木材料做的“轻质棺材”。反正五花八门,尽量不沾上“毁林灭绿,破坏生态”的恶名。在这场论坛和交易会上,到处标明这种冠冕堂皇的“立场”。
在这次殡葬用品交易会上,有一家江西的厂商,用竹片做的棺材,才20来斤,一个人也提得动,给起的“棺名”也极富诗意,“田归”,意为“入土为安,回归自然”。这种带有现代气息的棺材,有人还起了一个号称为科学的名字,叫做“卫生盒”意为“入棺卫生,免受感染”。有参观者不懂问:棺材就是棺材,叫卫生盒太别扭了,卫生盒,还以为是卫生间里用的产品,不伦不类。
总之,棺材的“大量涌现”,人们能否全盘接受,还待时间检验。但,有一条可以断定,在进行殡葬改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新旧交易中已经到一种混乱的状态。市场经济的潜力,在殡葬行业中已经挖掘到一种“物尽其用”的地步。这是不是一种行业悲哀或者是文化堕落。
参加这次殡葬用品展示和论坛活动,给我的深刻印象是丧葬用品的开发引用,存在着一种潜在危机。“棺材大闹上海滩”,让我想到的只是商家注重的是“棺材里伸手,死要铜钿”,但是,凡事都要考虑当今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和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化底线。倘若各式棺材真的在大街小巷中浩浩荡荡地“招摇过市”,社会的反应不知是惊奇还是惊喜?人们有理由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