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社区·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草亭诗抄》序
  □王海

  我与吴德军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正好我第一本诗作《乡音集》刚出版面世,发行至他工作所在地树园村——“奉贤通用风机厂”。因他先前读到过我的诗,所以一见如故,非常热情的向厂长金德发作了推介。100本书当场解决,使我万分感激。从此,我俩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比我大几个月,但我们彼此都称谓为兄,一直延续至今。

  吴兄从小喜爱文学,特别对诗歌的兴趣。早年在大西北工作时,他有幸见到过著名诗人李季,且拜读其新作《生活之歌》的签名本,受益匪浅,这在奉贤还是第一人。之后步入了业余创作之门,写下数百首诗作,常向部队、地方的报刊投稿,更多的储存在日记本里。这次,他把发表过的及在日记本上的旧诗稿,彻底清仓一下,认真作了选择,汇编成这本《小草亭诗抄》,要我写序,我欣然答应下来。

  《小草亭诗抄》,林林总总,收集182首诗,分成五辑,足以证明作者在这方面所花的匠心。对于他的诗,我在此前陆续地看了一些,不过都是新创作的。这一次看到那么多的诗歌,还是第一回。这使我进一步了解到他写诗的专心、发展和提高,才识“庐山真面目”。

  诗体的多种尝试,是我看了《小草亭诗抄》的第一感觉。新诗、歌词、民歌、儿歌、三字经(归属三言体)、宝塔诗等,甚至学习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诗(又称阶梯诗),实在不易。他的新诗没有一种朦胧的意象,抒写的明明白白,不见半点儿含糊。“人,非神非怪,/而你敢吞豹子胆。/犟劲上来九牛拉不回,/可是抓斗试验,怎能闹着玩?/差之毫厘性命攸关!”(《鲜花献给包起帆》)全国劳模包起帆的形象活生生地跃然纸上。他的歌词没有一点娇揉造作,抒写得实实在在,不见任何虚浮。“一棒子农民子弟,/自力更生图强励志。/……白手起家,/开拓无工不富的路子。”(《通用风机厂之歌》)。词句激人奋进,告别贫穷的昨天,展示在眼前。民歌体的诗在集子里占了大半,是他的强项。从第1—4辑里几乎都是民歌。有3、5、6、7言体的,主要是7言体的。这些诗,语言通顺,韵味明朗,一读就会让人记住。阶梯诗在奉贤区内很少能看到。而作者在第5辑《布衣放歌》里,除一首《尾声》之外,其余的都是楼梯诗。诗的篇幅,每首都较长,充满热情、充满朝气、充满希望,以楼梯式一级一级地铺开,止步便作收韵,颇具技法。他把自己称作“布衣”,却能写出不是布衣可写出来的诗来,令人沉思。

  语言的“土洋”结合,是我看了《小草亭诗抄》的第二感觉。他所写的诗,多少有一点本土的方言,特别是民歌体的诗。去年,他给“党与家乡”诗歌大赛投了一首《建设新城大手笔》,大赛评委、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葛乃福看了之后这样评说:“句式整齐而活泼,可喜。方言运用读来有一种亲切感。”“伲是乡下老百姓,/捏惯犁梢种田人。”(《新老奉贤人》)“古称《南梁》小来稀,/丈量不足两里远。”(《建设新城大手笔》)“捏惯犁梢”、“小来稀”,这些词语确实有点“土”,却是奉贤百姓的口头语,很通俗,很明了。在诗集里,作者也有“洋”的地方。“斧头捅天,镰刀劈地,/叱咤风云,前仆后继。/雄狮醒来洗耳听,/苏俄十月响惊雷,/列宁一挥手,/给中国带来了一个主义。”写得多么有分量,有号召力,惊雷滚滚,气势磅礴。作者在语言上的驰骋,敢“土”就土,敢“洋”就洋,让人看到他的内在的才华。

  手法的交错表现,是我看了《小草亭诗抄》的第三感觉。写诗也要讲点表现手法,《小草亭诗抄》的作者能注意到这一点。首先,在民歌体诗中,他不限于五、七言体的写法,如《只在乎你》一诗,第二节采用杂言体来写的,七、五、四、四、六、六、六句式,言体变换,自由自在。不但如此,且在其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格。“吃饭揭一只锅,/同枕睡一个窝,”表现了“乡下夫妻”的一种“正宗”感情。其次,一些表现手法在诗中能穿插运用,如《花甲老人话沧桑》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头上鬓发白如雪,/满脸雕刻汽车路。/旧社会里住草棚,/土改翻身唱山歌。”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第一句为明喻,第二句为暗喻。第三、第四句用了对比的手法,突现了一个“花甲老人”话说“沧桑”的快乐情绪。

  三个感觉,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深深的、浓浓的。一个自喻为“布衣”的普通百姓,居然在“小草亭”里写下这么多诗,可敬、可颂。作者的诗风正正当当,作者的诗路清清晰晰。他自始至终,一如既往,袒开小草的情怀,撷取家乡的缩影,抒发岁月的心迹,显示老年的风范,一个“布衣”正以高昂、激奋的调门,放歌党、放歌祖国、放歌人民、放歌家乡,放歌美好的生活。

  77岁不是一个走向衰退的年段。对于《小草亭诗抄》的作者来说,更是跋涉于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大好时光。不是吗?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小区服务,义务创办诗书画廊,不花公家一分钱,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2005年度被南桥镇评为《个人十佳》先进称号,并于2009年度被评选为《感动奉贤》十大人物之一。他那和善的脸、琅琅的笑、宽容的怀、坚定的步,在攀登文学的生涯中,每时每刻都在注释着走向成功的一个草根诗梦。

  写诗的一颗心,永远年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娱乐现场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民生·论坛
   第A08版:专版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专题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禁毒
   第B08版:社区·副刊
《小草亭诗抄》序
而今重见金猴来
感受棺材
七绝二首
东方城乡报社区·副刊B08《小草亭诗抄》序 2013-12-13 2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